奇书网

奇书网>深山飞出金凤凰 > 第35章 老支书的态度(第1页)

第35章 老支书的态度(第1页)

“支书,您看这签单有问题!”巧儿把撕破的账本往八仙桌上一拍,纸张的裂痕像道狰狞的伤口,露出底下重叠改写的数字。老支书正用布巾擦着烟袋锅,闻声动作一顿,慢悠悠戴上挂在胸前的老花镜,枯瘦的手指捏起账本边角,在模糊的字迹上反复。烟袋里的烟油早己凝固,他却下意识地往烟锅里塞着空纸捻,半天没吐一个字。

灶房里的柴火噼啪作响,映得他脸上的沟壑忽明忽暗。巧儿站在桌前,粗布衫下摆还沾着田埂的泥点,手心攥得发紧——那账本是她趁李霸天家的账房先生喝醉时,冒险从窗缝里勾出来的,上面每一笔被篡改的“支出”,都对应着村里截留的救济粮款。

“巧儿啊,”老支书终于叹了口气,烟袋锅往桌沿上磕了磕,火星子溅在青砖地上,“李霸天不好惹。”他抬眼时,眼白上的浑浊像蒙了层雾,“他表舅在区里当差,前儿个还骑着自行车来村里转了圈,临走时特意往我这院里瞅了两眼。”

巧儿的心往下沉了沉,追问:“就因为他有靠山,咱村人的救命钱就该被他吞了?”她想起银锁昨儿个塞给她的那半块烤红薯,男人粗粝的手掌裹着她的手,说“有我在,不怕”,可此刻那点暖意顺着指尖渐渐褪去,浑身像浸在了初春的溪水里,冷得打哆嗦。

老支书避开她的目光,转头看向墙上挂着的“为人民服务”牌匾,漆皮己经剥落了大半。“这事儿…再等等。”他声音压得很低,“等秋收了,村里有了余粮,我再去找他说道说道。”

“等?”巧儿拔高了声音,“三柱娘己经三天没揭锅了,她娃哭着要吃的,嗓子都哑了!再等下去,人都要饿垮了!”她记得今早路过三柱家,土坯墙缝里飘出的野菜汤味淡得像水,那孩子瘦得只剩皮包骨,抓着她的衣角喊“巧儿姐,我饿”。

老支书的喉结动了动,从烟荷包里摸出火柴,却半天没划着。院门外突然传来几声狗吠,夹杂着摩托车的轰鸣——那是李霸天的声音,他总爱骑着那辆擦得锃亮的摩托车在村里晃悠,车把上挂着的猪肉晃来晃去,故意在饥肠辘辘的村民面前显摆。

“你先回吧。”老支书突然站起身,推着巧儿往门口走,“别在这儿待着,让他瞧见了不好。”他的手劲出奇地大,巧儿挣扎着回头,看见他背过身时,肩膀微微佝偻着,像被什么重物压弯了腰。

走出支书家的院门,阳光刺眼得很,巧儿却觉得眼前发黑。村口的大槐树下,李霸天正搂着账房先生笑,看见巧儿,故意把手里的油饼往地上一扔,让狗叼着跑。“有些人啊,就是不自量力。”他扯着嗓子喊,“这村里的事,轮得到她管?”

围观的村民纷纷低下头,没人敢应声。巧儿看见银锁站在人群后面,拳头攥得发白,却被他娘死死拉住。“别冲动。”银锁娘低声说,“李霸天连乡长都敢怼,咱惹不起。”

巧儿咬着唇,转身往村西头走。三柱家的门虚掩着,她推开门,看见三柱娘正抱着孩子坐在灶前,手里拿着根空木棍,在锅里胡乱搅动着。“巧儿啊,”三柱娘抬起头,眼里布满红血丝,“支书…咋说?”

巧儿的喉咙像被堵住了,说不出一个字。她想起老支书躲闪的眼神,想起李霸天嚣张的模样,想起村民们麻木的表情,心里的寒意越来越重。这时,怀里的孩子突然哭了起来,声音微弱得像小猫叫,三柱娘赶紧解开衣襟,把干瘪的塞到孩子嘴里,泪水顺着脸颊滴落在孩子脸上。

“会有办法的。”巧儿突然开口,声音有些发颤,却带着一股韧劲,“娘,您等着,我再去趟乡里。”她想起上次去乡里送公粮,见过新来的王干事,那人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说话很实在,临走时还特意问村里的救济粮发没发到位。

三柱娘愣了愣,随即摇着头摆手:“不行啊巧儿,李霸天在乡里也有人,你去了也是白搭。”

“不试试怎么知道?”巧儿攥紧了拳头,“总不能眼睁睁看着大家饿死。”她转身要走,却被三柱娘拉住衣角,手里塞过来一个干硬的窝头。“路上吃。”三柱娘低声说,“别饿着。”

巧儿攥着窝头,走出三柱家。阳光穿过槐树叶,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她抬头望向乡里的方向,路两旁的庄稼地里,麦苗稀稀拉拉的,远不如往年茂盛。一阵风吹过,带着泥土的腥味,她突然想起老支书年轻时的模样——那时他还是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领着村民修水渠,跳进冰水里挖泥,喊着“为了咱村的好日子,拼了”,可如今,那份劲头去哪儿了?

正走着,身后传来脚步声,巧儿回头,看见银锁追了上来,手里拿着个布包。“我跟你一起去。”他把布包塞给巧儿,“这里面有两个煮鸡蛋,还有我攒的几块钱,路上用。”

巧儿看着他,眼眶一热:“你不怕李霸天找你麻烦?”

银锁挠了挠头,咧嘴一笑:“怕啥?大不了跟他拼了。再说,你一个女娃子去乡里,我不放心。”他说着,从腰里摸出把镰刀,别在裤腰上,“要是遇上坏人,我还能护着你。”

两人刚走到村口,就看见老支书站在大槐树下,手里拿着个布袋子。看见他们,老支书犹豫了一下,走了过来,把布袋子递给巧儿:“这里面是我攒的二十块钱,还有两斤玉米面。”他顿了顿,声音有些沙哑,“乡里的王干事是个好同志,但李霸天的表舅不好对付。你们…说话注意点分寸。”

巧儿愣住了,看着老支书眼里的愧疚,心里的寒意似乎散了些。她接过布袋子,沉甸甸的,带着老支书手心的温度。“支书,”她轻声说,“谢谢您。”

老支书摆了摆手,转过身,背对着他们挥了挥手:“去吧,路上小心。”风吹起他的衣角,露出里面打了补丁的旧棉袄,巧儿突然明白,老支书不是怕了,他只是老了,被岁月和现实磨去了棱角,却还在力所能及地护着村里的人。

银锁拉了拉巧儿的胳膊:“走吧,再晚就赶不上乡里的班车了。”

两人并肩往前走,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暖意慢慢渗进骨子里。巧儿攥着手里的布袋子,想起老支书的话,想起三柱娘和孩子,脚步越来越坚定。她知道,这趟乡里之行肯定不容易,但只要有一丝希望,她就不能放弃——为了村里的人,也为了老支书藏在躲闪眼神后的那份初心。

需要我继续往下写,延伸乡里之行的冲突与转折吗?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