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大山飞飞 > 第22章 爹娘的来信(第2页)

第22章 爹娘的来信(第2页)

“今天我们讲过度开采的危害,先看一组案例。”陈教授点开PPT,幕布上瞬间出现了一张航拍图:画面里的山体像是被啃掉了一块,的岩石呈现出丑陋的灰黄色,几道巨大的裂缝从山顶延伸到山脚,山脚下的房屋歪歪斜斜,有的己经坍塌了一半。“这是南方某稀土矿,三十年过度开采,导致山体滑坡三次,掩埋了两个自然村。”

巧儿的心脏猛地一缩,指尖下意识地攥紧了笔。那张图里的裂缝太熟悉了,和去年银锁第一次发烫时,她在脑海里看见的后山裂缝几乎一模一样——都是那种蜿蜒如蛇的纹路,边缘的岩石碎得像粉末,仿佛轻轻一碰就会塌下来。她忍不住摸了摸胸口的银锁,锁身果然微微发热,像是在呼应幕布上的画面。

“大家看这张细节图。”陈教授切换画面,镜头拉近,能清晰看见裂缝里渗出的泥水,“稀土矿开采需要大量使用化学药剂,不仅会破坏岩层结构,还会污染水源。这地方以前是‘绿水青山’,现在成了‘生态伤疤’,想要修复,至少要五十年。”

教室里静悄悄的,只有陈教授的声音在回荡。巧儿的目光死死盯着幕布,眼前却浮现出家乡的后山:春天时漫山的映山红,夏天清澈的泉眼,秋天挂满酸枣的灌木丛,冬天覆盖着白雪的松树。要是李霸天的计划得逞,那些非法开采的设备开进山里,用不了几年,家乡的山也会变成这样吧?老银杏树说不定会被连根拔起,古墓会被破坏,就连爹娘喝了一辈子的井水,也会被化学药剂污染。

“除了生态破坏,还有文化遗产的流失。”陈教授的声音突然提高,“很多矿脉都和古遗址重叠,开采时不做勘察,首接推土机上阵,多少千年的文物就这么毁了。去年北方有个宋代古墓,就是因为非法采矿塌了,里面的瓷器碎得一片都拼不起来。”

“宋代古墓”西个字像针一样扎了巧儿一下。她猛地想起爹娘信里说的,老银杏树下发现的宋代古墓,想起陆明说李霸天早就知道古墓的事,却还执意要挖山——他哪里是为了采矿,分明是想趁机盗墓,那些所谓的“设备”,说不定就是盗墓的工具。银锁又烫了些,她仿佛能听见古墓在地下发出的微弱“呻吟”,和山脉的震颤混在一起。

下课铃响时,巧儿还愣在座位上,幕布上的滑坡画面在她脑海里挥之不去。同学们陆续起身离开,陈教授收拾着电脑,她突然站起身,快步走了过去:“陈教授,您等一下!”

陈教授回头,看见是她,笑了笑:“李巧儿?你上次提交的《山区地质勘察报告》写得很扎实,有什么问题吗?”

巧儿赶紧从书包里掏出一个笔记本,翻开最厚的那一页——那是她熬了三个通宵画的青石村地质图。图纸是用铅笔手绘的,线条细密却清晰,标注了后山的矿脉分布、岩层走向、水源位置,甚至还用红笔圈出了老银杏树和古墓的大致范围,旁边密密麻麻写着注释:“此处岩层为页岩,易滑坡”“泉眼源头,需保护”“宋代古墓区,禁止开挖”。

“老师,这是我家乡的地质图。”她把笔记本递过去,声音有些发紧,“村里有处矿脉,以前有人想非法开采,现在虽然被制止了,但我怕以后还有人打主意。您看这样的矿脉,能做到保护性开发吗?就是既不破坏生态,也不损坏古墓,还能让村里人有点收入。”

陈教授接过笔记本,扶了扶眼镜,认真看了起来。他的手指在图纸上轻轻滑动,从矿脉的标注处移到水源位置,又停在古墓的红圈上,眉头渐渐舒展开来。“这图画得很专业啊。”他抬头看向巧儿,眼里满是赞许,“岩层分类标注得很准确,矿脉的走向判断也符合地质规律,比有些研究生画的还规范。你是怎么画得这么细致的?”

“我从小在山里长大,跟着爷爷学过看山形、辨土色。”巧儿小声说,摸了摸胸口的银锁,“还有这个银锁,是祖上传下来的,有时候能感觉到山体的变化,比如哪里的石头松动了,哪里的泉水要断了。”

陈教授愣了一下,随即笑了:“这是‘经验勘探’啊,老祖宗的智慧加上现代科学,才是最好的勘察方式。”他指着图纸上的矿脉,“你看这里,属于低品位矿脉,大规模开采得不偿失,但可以搞‘微量提取’,用环保工艺取少量矿石,减少对岩层的破坏。”

他又指向古墓和老银杏树的区域:“这里必须划定核心保护区,任何开采活动都不能碰。但保护区外围可以搞生态开发,比如你的图纸上标了很多草药生长区,完全可以发展中草药种植,或者结合古墓搞生态旅游,这样既保护了山,又能让村民增收。”

巧儿眼睛一亮,赶紧拿出笔,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陈教授的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她心里的迷雾——她以前只想着“护山”,却没想过“护山”和“富民”能结合起来。爹娘信里说张婶种草药赚了钱,考古队对古墓很重视,这不就是现成的资源吗?

“那具体要怎么规划呢?”她追问,“比如核心保护区的范围怎么定,生态旅游要注意什么,还有村里人的观念比较传统,可能会担心开发影响生活。”

“这个问题很好。”陈教授坐回讲台边的椅子上,耐心解释,“核心保护区要根据地质勘察结果来定,至少要包括矿脉的关键节点、水源源头和古墓周边五百米范围,最好用围栏围起来,设立监测点。生态旅游要搞‘轻开发’,修木栈道,不破坏植被,游客数量也要控制,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至于村民的观念,你可以找些成功案例给他们看,比如隔壁省份的‘古村护山模式’,就是村民自己成立护山队,搞生态种植,收入比以前挖矿还高。你是村里走出来的大学生,说话比我们这些外人管用。”

巧儿飞快地记着,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银锁在胸口微微发烫,暖流顺着指尖淌到笔尖,那些爷爷生前说过的“看山经”突然清晰起来:“页岩怕水泡,要多栽树固土”“泉眼旁边不能动土,动了就断水”“古树底下有灵气,要护着”。这些老经验和陈教授讲的“生态修复”“分区规划”竟然不谋而合,像是两条河流,终于在她这里汇合了。

“对了,你可以申请学校的‘乡村振兴实践项目’。”陈教授突然说,“学校每年都会资助学生回老家搞实践,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你把这个方案细化一下,我可以做你的指导老师。”

巧儿猛地抬头,眼里闪着光:“真的吗?那太好了!”她想起爹娘信里说的,新支书老周愁着村里没发展方向,要是能带着项目回去,既能护山,又能帮村里致富,爹娘肯定会高兴的。

陈教授把笔记本还给她,拍了拍她的肩膀:“年轻人有这份心很难得。记住,保护山水不是要让它‘沉睡’,而是要让它‘活’起来,和人的生活和谐共生。这才是真正的‘矿产资源保护与开发’。”

巧儿抱着笔记本走出教学楼,阳光正好,照在图纸上,那些细密的线条仿佛活了过来。她摸了摸胸口的银锁,锁身的“守山”二字在阳光下闪着光,像是在认可她的想法。远处的群山在天际线处连绵起伏,和家乡的山脉隐隐连成一片,她仿佛能听见家乡的风穿过老银杏树,带来了山脉的回响。

回到宿舍,她立刻打开电脑,把陈教授的建议和自己的想法整理成文档。屏幕上的光标跳动着,她的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地质图上的每一条线条、银锁传递的每一丝暖意、爹娘信里的每一句话,都化作了方案里的文字。窗外的银杏叶又落了一片,飘在电脑屏幕上,像是在为她加油鼓劲。

巧儿知道,这只是开始。她要做的,不仅仅是画一张地质图,而是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家乡的山筑起一道“保护层”,让那棵老银杏树永远枝繁叶茂,让古墓在地下安然沉睡,让爹娘和村民们能守着青山,过踏实安稳的日子。银锁在胸口温热,她仿佛能看见,多年以后的青石村,青山依旧,泉水清甜,老银杏树下,游客和村民笑着聊天,山脉的“心跳”,和人的笑声,永远地交织在一起。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