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奇的“破产三板斧”以极高的效率被贯彻执行了下去,而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完全偏离他预想轨道、堪称魔幻现实主义的发展。
首先是公司装修。
赵思明顶着巨大的压力,联系了市内一家以设计前卫(或者说怪异)著称的设计工作室。当对方听到“极致简约、清心寡欲、殡仪馆风格”的具体要求时,沉默了很久,然后负责人带着一种仿佛找到了知音般的激动语气表示:“林总果然是独具慧眼!这是在探索商业空间与人类终极情感体验的边界啊!我们一定全力以赴!”
于是,在支付了远超市场价的“艺术创作费”后,装修工程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不到一个月,“奇趣文化”的办公区焕然一新。
踏入公司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不再是常见的绿植或企业Logo墙,而是一个用黑色大理石砌成的、线条极其简洁的方形水景,水面平静无波,倒映着天花板上惨白的条形灯带,透着一种死寂般的宁静。前台背景墙是整面的哑光黑,上面用极细的白色金属丝镶嵌出公司的英文名,字体纤薄冷峻。办公区宽敞得可以跑马,所有的隔断都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张巨大的、同样是黑白灰配色的长条办公桌,员工们坐在上面,彼此间隔遥远,交流基本靠吼或者内部通讯软件。
墙壁是纯粹的白色,没有任何装饰画,只有一些嵌入墙体的、发出幽暗蓝光的置物龛,里面摆放着一些形态扭曲的枯枝或经过特殊处理的白色矿石。地毯是深灰色的,吸音效果极好,走在上面几乎听不到脚步声。整个空间的光源都经过精心设计,摒弃了所有暖色调,全是冷白光,将一切照得如同手术室般清晰,却又冰冷彻骨。
员工们第一天走进新办公室时,集体沉默了。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压抑感。有人小声嘀咕:“我怎么感觉是来上坟的?”“嘘…别乱说,这叫艺术…”“可是…我想喝杯奶茶都觉得是亵渎…”
业界很快就流传开了关于“奇趣文化”的八卦。“听说他们老板受了情伤,看破红尘了?”“不对,据说是请大师看了风水,说必须用这种格局镇住煞气。”“我看是钱多烧的,搞行为艺术呢!”无论外界如何猜测,奇趣文化的“殡仪馆风”办公楼算是出了名,确实吓退了一部分传统的合作伙伴,但也意外地吸引了一些追求“极致逼格”和“话题性”的小众品牌前来探访,虽然他们暂时还没搞懂这家公司到底是干嘛的。
接着是十倍工资的冲击波。
消息正式公布那天,公司内部差点引发骚动。老员工们第一反应是财务算错了,或者是公司要倒闭前的疯狂。新员工则惶恐不安,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小心加入了什么神秘的洗钱组织。甚至有人偷偷给劳动监察部门打电话,询问这是否合法。
在确认这一切都是真实的后,恐慌逐渐转变为一种极度的不安和…愧疚。
“老板他…是不是得了什么绝症?在散尽家财?”
“听说他被家族放弃了,这是破罐子破摔?”
“可这也摔得太狠了吧…十倍工资啊!我拿着都手抖!”
这种不安和愧疚,在真金白银持续到账的刺激下,慢慢发酵成了一种极其诡异的企业文化——“老板对我们仁至义尽,我们若不能为公司创造价值,与禽兽何异?!”
于是,没有996,没有强制加班。但员工们自发地开启了“卷王”模式。
晚上十点,办公楼依旧灯火通明(虽然灯光冷得像停尸房)。程序员们为了优化一段代码争得面红耳赤;策划们为了一个文案细节反复打磨几十遍;市场部的员工主动跑去研究那些被林奇嗤之以鼻的“潜在客户”……工作效率和产出质量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飙升。因为工资太高,大家反而不敢有丝毫懈怠,生怕对不起那份薪水,也怕公司真的因为效率低下而倒闭,自己再也找不到待遇这么好的下家。
人力资源部经理忧心忡忡地向林奇汇报:“林总,员工士气…异常高涨,主动加班现象严重,我们是否需要进行疏导,避免过劳?”
林奇当时正在喝茶,闻言差点一口水喷出来。疏导?疏导个屁!他巴不得员工集体躺平摸鱼呢!“不用!告诉大家,注意身体,累了就休息!千万别累着!”他发自内心地嘱咐。
然而,这话传到员工耳朵里,又变成了“老板体恤下属,我们更该努力”的鸡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