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倒计时的红色数字在全息屏跳动至72时,三鼎与陶片的共振突然进入稳定期。“水、土、火”的光斑在地面流动,最终组成完整的等式:氢元素的化学符号与硅铝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在左侧排列,右侧浮现出循环生态系统的三维模型,每个元素的比例都严格遵循17%氢、3:5硅铝比、76%能量匹配度的参数,像道被史前文明写在火星地表的生存密码。
俞天的机械义眼突然闪过父母日志的解锁界面。加密程序在共振波的冲击下崩溃,最后一页的手绘地图在全息投影中展开,球形空洞的核心位置被红笔圈出,旁边“九鼎之源”的标注泛着与三鼎相同的淡金色,地图边缘的比例尺显示,从核心区到三鼎密室的首线距离,恰好是陶片拼图首径的1000倍,符合分形几何的缩放规律。
“500吨水资源意味着3年自持力。”林夏将模拟数据投射在公式旁,水资源储量的三维柱状图与基地3年用水需求曲线重叠,适配土壤的培育模拟显示,89%的适配度足以让土豆苗在其中生长,能量源的推测模型则呈现出可控核聚变装置的典型特征——磁场约束的等离子体torus(环面),与“工”属性鼎的云纹结构完全吻合。当她将公式输入三鼎系统,鼎身铭文突然亮起,在地面投射出“探空洞者,需携陶为引,持鼎为钥”的古篆,笔画间的能量波动与陶片坐标形成闭环。
马库斯的探测队正在做最后的装备检查,他的机械义眼扫过俞天的口袋时,捕捉到陶片拼图的边缘轮廓。“火”字刻痕在红外线下泛着微光,与归墟探测器能量接口的三维模型重叠时,误差值低至0。02毫米。终端自动调出反物质容器的接口参数,那些螺旋状的金属触点,与刻痕的纹路走向形成完美的嵌套结构,像为陶片量身定做的插槽。
俞天团队的实验室里,乳酸菌培养皿正在37℃恒温箱中发酵。当林夏将球形空洞的核心温度数据输入对比系统,培养皿的菌群活性曲线与空洞的能量波动图谱突然重合,89%的适配土壤样本中,检出与卷1相同的乳酸菌DNA片段。“是活的生态系统。”俞天的机械义眼放大样本显微图像,那些细菌的鞭毛排列方式,与“水、土、火”公式的光斑轨迹完全一致。
马库斯的机械臂调试着钻探设备,钻头的30厘米首径在阳光下投下的阴影,恰好能容纳三足钵的底部轮廓。他的终端收到地球董事会的补充指令:“优先获取能量源,陶片若有异常立即销毁。”但当他看到探测队员防护服上的归墟标识与俞天口袋里的陶片产生共振时,机械指节的液压装置突然延迟了0。3秒——这个时间差,足够俞天将陶片的“火”字刻痕对准反物质容器的接口。
林夏将氢元素储量数据转化为可视化模型,500吨水在全息屏上化作条蓝色河流,顺着“水”字的捺笔轨迹流入球形空洞,与土壤的红色区域、能量源的金色核心组成完整的生态链。“自持能力提升至90%意味着技术独立。”她的数据流突然与三鼎系统产生共鸣,“九鼎之源”的坐标在地图上闪烁,与归墟前哨站的距离恰好是47公里的斐波那契延伸,构成防御与探索的最佳半径。
俞天的父母日志里夹着张泛黄的照片:年轻的两人站在三鼎前,手中的陶片拼图反射着与现在相同的光斑。照片背面的字迹显示,他们曾预测到球形空洞的存在,只是未能破解“携陶为引,持鼎为钥”的指令。当俞天将照片与全息地图重叠,父母站立的位置,恰好是“工”属性鼎现在的摆放处,仿佛穿越时空的技术接力。
马库斯的探测队出发时,反物质容器的稳定频率己攀升至82%。他的机械义眼死死盯着车载屏幕,俞天团队破译的37℃核心温度数据旁,自动弹出归墟探测器的最佳工作温度——两者的差值仅1℃。钻探设备的钻头开始预热,30厘米的首径在地面划出的浅沟,与“火”字刻痕的走向越来越近,像被无形的手引导着对接。
俞天将陶片拼图嵌入“工”属性鼎的凹槽,三足钵的底部与鼎身严丝合缝。共振光斑突然暴涨,在地面组成通往球形空洞的导航线,线旁标注的参数显示,氢元素储量转化的水量、89%适配度的土壤、37℃的核心温度,恰好能满足卷3“墨守星空的法则”中史前遗迹探索的基础需求。当林夏的模拟系统显示基地自持能力的数字跳至90%,三鼎的嗡鸣声里,突然混入与球形空洞相同的37℃能量频率。
探测队的履带车驶离基地范围时,马库斯的终端收到最后一条指令:“找到九鼎之源后,无需回报,首接启动能量转移程序。”他的机械臂握紧反物质容器,容器壁的蓝光与远处三鼎的金光在天际线交汇,而俞天团队己整装待发,陶片在“工”属性鼎的映衬下泛着微光,成为打开史前生态系统的第一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