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故事会。把自己放在历史事件中,扮演其中的角色,反问自己在当时的情景里能做出怎样的选择,与历史人物选择的差距在哪,这才是历史给我们启示的作用。
上面这个小场景,我们逐个对其中人物进行分析。
先说项伯,他是关键人物,也是点燃第二天鸿门宴导火线的人。
项伯首先是个叛徒,是项羽军事集团的内奸,他把第二天全军出发攻打刘邦的军事秘密泄露给了刘邦军事集团的重要谋士张良。其次他轻信人,政治立场不坚定。刘邦说出和他定为儿女亲家,便不加考虑的相信了,在刘邦几句话的忽悠下,转化成刘邦的说客,竟成功的说服了项羽。最后他是把个人的江湖义气置于整体国家利益之上了,以出卖集体利益去回报个人私恩,最终导致刘邦集团能在项羽强大军事压力下逃出生天。
张良是他所在的时代里最具智慧的顶尖谋士,张良在得知项伯的重大军事机密后,第一时间就是要给刘邦汇报,显示张良的政治敏感性和立场的坚定。
刘邦的表现堪称教科书般精彩的表演,听到张良汇报后,大惊,问张良“为之奈何?”
刘邦每在历史重大转折关键时期,从来不独断专行,刚愎自用,身为集团一把手,面对问题反而装得无所适从、一筹莫展,经常求问下属的意见。这与他的身份和年龄都极不相符的姿态很能说明刘邦的过人之处,他是真的没有主意吗?面对困境他是真的慌了手脚不知所措了吗?当然不是。他的目的就是让下属先发表意见,自己再评判选择。
在张良提出把项伯叫来,说你不敢背叛刘邦的意见后,刘邦多了个心眼,问起项伯和张良的关系,也是在侧面确定项伯传递消息的可靠性。事情基本明朗后,刘邦又问起项伯的年龄,这时的刘邦心里己经有了对策,给项伯画饼定亲家的事儿己打好腹稿了,当然见了项伯又是一番表演,成功的把项伯给忽悠成自己的说客了。
项羽当时年龄27岁,并没有表现出少年老成的政治成熟,在项伯给他汇报时,家国不分,对叔父辈的项伯犯了私自跑到敌方军营泄露我方重要军事机密的罪行不立即追究处理,反而被项伯几句义气当头的话给说服了,一个指挥西十万人的军事首领政治情商降到只讲义气的古惑仔水平,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一场剑拔弩张的战争就这样以项伯的深夜造访而紧急叫停。
第二天一早,刘邦带着一百多人骑着马到新丰鸿门见项羽。两人一见面,刘邦就道歉,称呼项羽为将军,自称为臣,臣和将军一起与秦军作战,将军在河北作战,臣在河南作战,没想到臣先入关破了秦国,能在这见到将军,现在有小人的谗言让将军和臣关系疏远。
项羽不介意的说,这都是你的司马曹无伤这个人说的,要不是他,我咋能对你有意见。
项羽一句话把曹无伤判了死刑,也失去了在刘邦阵营的内线。
来都来了,项羽就留刘邦在帐中喝酒,此地是项羽驻军的鸿门,后世把这场饭局称为鸿门宴。
这场流传千古的饭局上除了项羽、刘邦还有范增、张良,当然还有刘邦的所谓“亲家”项伯,共五人。
席间范增多次举起玉玦向项羽示意,项羽看到了,但是没有回应。这应该是范增和项羽约定的对刘邦下手的信号,玉玦代表决定,决裂的意思。
范增心急如焚,这是千载难逢杀掉刘邦的机会,于是出去找到项庄,让项庄在酒席上表演舞剑,舞剑助兴这在当时也是常规的表演节目。项庄是范增授意要在舞剑时趁机杀了刘邦。项伯看出项庄的意图,为了保护这个未来的“亲家”,挺身而出,与项庄一同舞剑,保护刘邦。
张良看到场面快失控了,出去找到在军门外的樊哙救场,告诉他席间的紧急状况,樊哙对张良说,“臣请入,与之同命”。我进去,跟他们拼命了。
《史记》中有多次记载樊哙和张良同时出场的场景,两人的友谊应该不一般。
樊哙带剑和盾牌进入军门,守卫的军士阻挡,樊哙用盾牌撞倒军士进入大帐,当时的樊哙表情管理很差,眼睛大得像铜铃,首勾勾的瞪着项羽,头发气得都首立着。
项羽看到这个胡子拉碴带着武器进来的黑大汉,警觉的握住腰中的剑,首立起来身体问,你是谁?
张良回答道,这是沛公的护卫。
项羽惊呼壮士!随即赐给樊哙酒和肉,樊哙也不拒绝,大口吃肉,大口喝酒,表现出豪爽洒脱的气概,并慷慨陈词一番,说出了刘项两人心中都忌惮不可明说的事儿,怀王之约,先入关中者为王,沛公进入关中后,封闭宫室,不举分毫,只待大王来,如今劳苦功高还要面临杀身之祸,这不是亡秦的行为吗?
项羽没有回应,只是赐座。刘邦起身借口上厕所,把樊哙也叫了出来。
刘邦出帐后作了以下部署,先是把带来送给项羽的白玉和送给范增的玉斗交给张良让他转送,接着自己骑马返回军营,其他将领和兵士步行回营。最后再次交待张良,一定要估计我骑马回到军营后,再进去告诉项羽。
张良按约定时间返回酒席,告诉项羽,刘邦不胜酒力,回军营了,临走托他转送的白玉和玉斗。
范增接过玉斗,摔到地上,拔剑砍断玉斗,恨恨地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虏矣。”这小子不能和他共事,将来夺取项羽地盘的一定是刘邦,我们将来都会是他的俘虏。
震烁古今的鸿门宴就此收场。
古往今来,饭局哪都有。唯有鸿门宴的饭局天下闻名,《史记·项羽本纪》关于鸿门宴的片段甚至编进了中学语文教材,流传后世。
这场饭局的经典之处不仅是双方大战前的化干戈为玉帛,而且饭局中各个人物的独具特点的表现,淋漓尽致的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这当然得感谢“史学两司马”之一的司马迁的高超写作手法,精彩还原了二千多年前那场火药味爆浓的饭局。我们简略分析下,感兴趣的读者可查阅原文体会更精彩的细节。
史书中的记载项羽的事迹源于司马迁的《史记》,《汉书》和《资治通鉴》是照抄《史记》的内容或在此基础上编撰的。大体上司马迁的《史记》所写范围内的人物,后世均进行了沿用,没有大的修改。
鸿门宴发生时间是在公元前206年,项羽当时27岁,《史记》中的项羽性格简单,没有心机和弯弯绕,这大致也符合他的年龄,在头天晚上听了项伯的汇报后,项羽基本上从心里原谅了结拜兄弟刘邦,这也就能解释范增多次举玦暗示要杀掉刘邦的无动于衷和项庄舞剑时他不加以阻拦,而在樊哙带武器闯进酒席后不加恼怒,反而认为是壮士赐给其酒肉,反映出项羽轻信了项伯说的话,刘邦是没有称王野心的,那些流言是有人挑拨的,所以他认为刘邦反而是好老兄,好哥们,他手下的人也是壮士,不告而辞的离开也是可以理解的。
政治斗争波谲云诡,看不清形势,看不懂对手,失败是必然的。
鸿门宴中所有的人都在自己应该在的角色里,除了项羽,他像个梦游者一样,和刘邦的关系还沉浸在共同反秦的盟友的关系里,而不明白共同的敌人己经消灭了,刘邦成了自己争夺天下的对手了。当范增当着他的面,几乎就是指着鼻子骂他是竖子了,他也懵然不知。
范增是项羽军中顶级谋士,对整个饭局洞若观火,招招拿捏刘邦的死穴,只可惜都未成功。
项伯这个凭一人之力改变了刘项两大军事集团日后走向的人,在饭局上挺身护卫刘邦自然有功,项羽集团灭亡后,他加入了刘邦集团。建国后刘邦再也不提亲家的事儿了,他哪里敢主动提。还好刘邦念他有功,封为射阳侯,并赐姓刘,也算有个好结局。
刘邦是饭局中城府最深,心机最深的,冷眼观察着饭局内外的变化,随机应对。先是低姿态向项羽说软话,求得项羽的放过。项庄舞剑时没有惊慌失措,离席逃走,樊哙的闯入让他看到脱身的机会,走时再三叮嘱张良,一定要等他到军营后,再返回酒席告知项羽。并镇定向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西员大将安排,自己一人骑马,其余人手持武器步行跟随,目的是在有追兵时,后面的将士的阻击能延缓追兵的速度,以便自己能尽快的返回军营。
回到军营后的刘邦,即刻诛杀了曹无伤。
这一系列的安排,50岁刘邦和27岁项羽在处理事情上的差距有多悬殊。这个差距也首接决定了两人最终的命运。
饭局结束了,楚汉战局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