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也勃焉,亡也忽焉
“张楚”的大旗是竖起来了,陈胜军开始了西面、北面、南面三个方向征伐的战略目标。
三路军西征是主线,我们放在最后说,先说南伐的支线。
南伐目的是恢复楚国故地,毕竟打的旗帜是“张楚”。
南伐有两路军,一路是邓宗的军队,邓宗是汝阴人(今安徽省阜阳市),是跟随陈胜在大泽乡起义的嫡系将领,他带领军队不久就攻下了九江郡(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领了江西的部分地区。
另一路是葛婴率领的队伍,葛婴是符离人(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符离镇),起义后就势如破竹的攻占了大泽乡及蕲(音棋)地,按陈胜的命令他继续向蕲地东面进攻,在葛婴进攻到东城(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时,竟然自立了一个叫襄疆的人为楚王,在得知陈胜自立为王后,又把襄疆给杀了,回到陈地后,陈胜毫不留情诛杀了葛婴。
葛婴的无厘头操作让人看的目瞪口呆,一介武夫的政治幼稚性显现无疑。
人生有些错误是犯不得的,一旦犯了将万劫不复。
葛婴死了,但他的故事还没有完。汉孝文帝时期,为了纪念葛婴反抗秦国的英雄事迹,文帝将山东诸城作为封地给了葛婴的后人,葛家后人为感谢文帝,改葛姓为“诸葛”,这就是后世诸葛姓氏的由来。
再看热闹的北路军。
北伐也有两路军,一路由周市率领,主攻方向是收复魏国;另一路由武臣率领,主攻方向是收复赵国。
周市军队收复魏国后,继续北上围攻狄县(今山东省高青县),狄县县城里有个狠人叫田儋,田儋还有两个兄弟田荣和田横,他们都是齐国田氏宗族的后人,在齐国是豪强大族。田儋带人杀了狄县县令,打退了围城的周市军队,收复了齐国大部分故土,自立为齐王。
周市的军队退回到魏国后,陈胜立魏国后人宁陵君咎为魏王,周市为国相。
武臣的北伐不是陈胜的主意,而是张耳、陈馀两人的主意。
史书上写张耳的建议是“臣尝游赵,知其豪桀及地形,愿请奇兵北略赵地”。
张耳之前的建议还是让陈胜集中兵力向西攻打秦国,这转脸就提出要分兵向北收复赵国故地,难道真的是要聚集北方豪杰,壮大陈胜军的力量吗?
从之后事情的发展看,张耳、陈馀应该是对陈胜过早称王所面临的风险极为担忧,这种不确定的风险让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如何保全自己,其次是在乱世中能活下来的大概率是手里有枪心里不慌,所以能拉出去一支队伍拿在自己手里才是硬道理。
陈胜显然没有看出他们的真实意图,草草的就同意了两人的要求,安排嫡系将领武臣率领三千人北上。
陈胜起义的星星之火早己传遍了中原大地,武臣率领的队伍一路顺风顺水的攻克了赵国十座城池,军队也扩充了几万人,自立为武信君。
在进攻赵国其他城池无果后,武信君决定攻打东北方向的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在这里武信君遇到了一个奇人,这个奇人将多次在书中出现,他就是纵横家蒯通。
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期间,有一批纵横家陆续重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颇有战国时期纵横家的风采,他们用超人的谋略和绝妙的辩才影响着局势的发展。
蒯通听说武信君要来攻打范阳城,便找到范阳县令,说,我听说你快死了,所以来提前看望你,为啥这样说,是因为你当县令这十年,在执行秦国的严酷法律的过程中杀人家的父亲,断人家的手足的情况不可胜数,很多人都怨恨你。以前大家是害怕秦国的法律不敢起义,现在天下大乱,你的性命可能不保了,如果要想活,就请派我去见武信君,我可以替你转祸为福,保你平安。
于是范阳令便派蒯通去见武信君,说我可以让你不用进攻就可以拿下范阳城,你可以接受范阳县令的投降后,让他坐上豪华的车子去燕国和赵国的边境,现身说法,让其他没有投降的城池看看,范阳县令投降了不仅死不了,待遇还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