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长生不老印象日记200字 > 第五十章 骨髓酥麻通窍穴渐觉凡胎化玉肌(第1页)

第五十章 骨髓酥麻通窍穴渐觉凡胎化玉肌(第1页)

铜漏滴答,正午阳光斜切过窗棂,在案头那本包着蓝布的旧日记上洇开一片暖黄。纸页边缘蜷曲如蝶翼,墨色己褪成浅灰,却仍能辨出开篇那行小字——“庚子年孟夏,得遇异人授《九转还丹功》,记此身蜕之变”。

(原文)第六转换肉

练法:选每月十五日夜半子时,洗漱毕,对圆月而坐,闭日盘膝,调和气息,而后合嘴闭息,意念真气充满六腑,体内肾之真明之气与空中月精之气相互交通,身形莹如水晶,湛然明朗。二三十分钟后,渐觉一道热气(心神之火)降入丹田,如一团火轮在玻璃盘中。然后缓缓睁眼呼吸,由鼻向月吸月华之气,意念其归入丹田,月华真明激动丹田真水、水火相交,如沸池之状,如此行八八六十西次而止。

效应与注意事项:吸月华气归丹田,与丹田真水相激。便觉西体汗出,百脉舒畅。如此功行二载,则能换去"凡肉"。照陈朴说法,采月之精华纳入丹田,结为"阴粉"。-年之后其"阴粉"化入肉中,其反应是"但觉大小便常有紫血随气换下"。

一、午间启卷:发黄日记里的九转玄机

指尖划过纸页,沙沙声里似有细不可闻的嗡鸣,恍若千年光阴在此刻轻轻震颤。

(一)冬至秘章:换骨之初的酥麻觉受

翻至1045年庚戌冬至页,墨迹较他页更浓,似是书写时指尖用力极深:“子时初刻,依功诀盘坐,舌抵上腭,意守尾闾。俄顷,尾椎处泛起凉意,如浸春雪,瞬息转为酥麻,若虫蚁爬动,又似细流漫过石滩,自长强穴(督脉首穴)沿脊椎节节上涌。”

1。通窍路径:督脉循行的身体密语

日记中所述酥麻感,暗合中医经络理论。督脉“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阳气。修炼时尾椎(长强穴)启动的酥麻感,恰是气机沿督脉上行的具象化体验——从尾闾(传统丹道称“下关”)到命门(肾间动气所在),再至大椎(诸阳之会),最终汇聚百会(巅顶之“天穴”),此路径与现代解剖学中脊髓神经分布亦有暗合,或许正是神经激活与气血运行共同作用的身体反馈。

2。觉受辨析:痒痛之间的境界分野

“千万根细针同时刺激,却不疼痛”——这种矛盾的身体感知,恰是丹道修炼中“气冲病灶”的典型表现。中医认为“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而丹功中的酥麻感,更接近“经络初通、气血初行”时的精微觉受:气血冲击瘀滞之处,若阻滞轻微,则现酥麻痒感;若瘀滞较深,或伴短暂刺痛(即“药到病除”之“药气冲激”)。日记中“不觉得疼痛”,或暗示修炼者先天经络较通,或通过前期筑基己化解大部分阻滞。

(二)肌质嬗变:凡胎化玉的次第显现

翻至次年春分页,字迹多了几分轻快:“晨起盥手,忽觉掌心触感异于常日,往日粗茧竟似薄雪遇暖,指尖抚过,纹路浅淡若新叶脉络。揽镜视之,左颊旧疤(幼时坠马所伤)己淡如浅墨,肌肤通透如温玉,连鬓角白发亦转青黑。”

1。皮肤焕新:气血荣肤的丹道印证

中医谓“肺主皮毛,心主血脉”,皮肤细腻、疤痕平复,本质是气血充盈、营卫调和的外在表现。丹功修炼中,随着督脉阳气升发,带动任脉阴血滋养(任督二脉为“小周天”核心),气血周流全身,遂能“润皮肤、充腠理”。现代生理学视角看,长期静定状态下,自主神经功能改善,微循环加速,代谢废物排出增强,确能促进皮肤细胞再生——古人以“凡胎化玉”形容,恰是对这种由内而外的生理优化的诗意表达。

2。肌理通透:从“形”到“气”的质变

日记中“肌肤透出光泽”,暗合传统“形气合一”观。丹道认为,修炼至一定境界,体内“精气”可外显于形——《黄庭经》云“玉池清水灌灵根,审能修之可长存”,即指通过内养,使精微物质(如中医之“津液”“元气”)充盈,进而润泽肌肤、焕发光彩。这种光泽非外在涂抹可得,而是由骨髓、脏腑透达体表的“内光”,恰如古玉历经千年盘磨,自内而外透出温润包浆。

二、九转次第:从骨髓酥麻到玉肌天成

(一)初转·尾闾启蛰:督脉初通的“破壳”之象

冬至日记所载“酥麻起于尾椎”,对应《九转还丹功》“初转还丹”阶段,核心在激活督脉根基。传统丹道将尾闾视为“生阳之根”,此处气机发动,如冬眠之蛰虫始振,带动全身阳气萌动。

1。功法细节:守窍与调息的协同

日记虽未明言,但结合丹道常理,“静坐”当含“调身、调息、调心”三要素:

-调身:或取“五心朝天”坐姿(头顶百会、掌心劳宫、足心涌泉朝天),以利气机上下贯通;

-调息:配合“胎息”或“踵息”(呼吸深至足跟),借呼吸鼓荡之气推动气血沿督脉上行;

-调心:“意守尾闾”而非“执念强求”,以“勿忘勿助”之态,候先天之气自然发动。

2。现代视角:神经激活与能量代谢

尾椎部位分布着骶神经丛,酥麻感或为神经末梢激活的表现。同时,静坐时人体代谢率降低,能量消耗减少,内在能量(中医之“气”)得以汇聚,沿神经-体液通路传导,形成从脊髓到大脑的良性刺激,这与现代“身心疗法”中“正念冥想改善神经可塑性”的研究亦有相通之处。

(二)三转·脊椎贯珠:节节通关的“炼形”之路

随日记翻页,次年夏至篇记:“酥麻感己能自主引导,自尾闾至颈椎,如穿珠过线,每过一椎,便觉该处轻若鸿毛,转头顾盼,竟无往日僵硬。医者触诊,谓‘脊骨间隙匀整,如按温玉’。”

1。丹道“炼形”与中医“骨正筋柔”

“脊椎节节通关”对应丹道“炼形化气”阶段,核心在通过气机冲刷,改善骨骼、筋膜状态。中医伤科强调“脊正而气血通”,修炼中气机沿督脉上行,带动脊椎周围肌群放松,椎间隙自然舒展(类似现代“整脊疗法”的效果),故医者触诊觉“脊骨温润匀整”。这种变化不仅是生理结构的优化,更伴随“骨密度”“筋膜弹性”等微观层面的提升——古人以“玉肌”“玉骨”为喻,实则暗含“形质趋纯、密度趋匀”的生命进化观。

2。疤痕平复:气血“拨乱反正”的自愈力

“脸上疤痕平复”是丹功“培元固本”的典型疗效。中医认为,疤痕属“血瘀凝滞”,寻常外伤虽愈,局部气血仍有瘀滞(即“离经之血未净”)。丹功修炼中,旺盛的气血循环可推动瘀滞消散,正如春日融雪,陈年积瘀随气血周流而化,故疤痕自消。现代研究表明,长期规律性的身心训练可增强免疫系统功能,促进成纤维细胞活性,加速组织修复——这或许是“凡胎化玉”背后的科学机制之一。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