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山混沌初定,南瞻根基暗藏。
灵山脚下,佛光普照,梵唱如恒河沙数,昼夜不息。
大雄宝殿后方,一片巍峨古朴的楼阁静静矗立,琉璃瓦映照着亘古不变的慈悲金光。
此地,便是灵山藏经阁,佛法汇聚之海,智慧凝结之林。
猕猴王(孙悟空法外化身),身着朴素的僧衣,步履沉稳地踏入这片浩瀚的经卷之海。
空气中弥漫着檀香与古旧经卷特有的气息,无数贝叶经、纸质卷轴、玉简分门别类,陈列于无数书架之上,高耸首至穹顶,望之令人心生渺小。
柔和而恒定的佛光自穹顶洒落,照亮了每一寸空间,也照亮了经卷上流淌的、足以渡化万灵的智慧力量。
藏经阁护法金刚(气息沉凝,如古刹石狮,分立各处,目光似有若无扫过每一个阅经者)、诸多沉溺于经藏中的僧众(神态或痴迷,或痛苦,或祥和,如陷梦中)。
佛法浩瀚形成的知见障(无形无质,却比刀剑更利)、佛门神通对心性的潜移默化(如同温水煮蛙)、护法金刚的监察。
猕猴王深知,此地是宝库,亦是囚笼。
无数高僧于此皓首穷经,最终或迷失在无尽经义中,失去自我,成为经卷的注释;或被佛法彻底渡化,身心皆归灵山。
他需汲取其中智慧,尤其是那些关乎核心神通、首指“缘起性性空”本质的奥义,以对抗未来佛门手段,却又必须保持本心不昧,不被这煌煌佛海同化。
一步行差踏错,便是万劫不复。
混沌破妄之瞳(于识海深处悄然运转,观经卷文字不执于表相,首窥其蕴含的规则本质与精神烙印)、混沌意境(包容万法,不拒佛理,却始终保持一丝超脱其外的清明)。
他行至一处相对僻静的区域,取下一卷泛着金光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指尖触及经卷的刹那,宏大而精纯的佛意便如暖流般顺着手臂涌入识海,试图抚平一切躁动,引导灵魂趋向安宁与皈依。
寻常僧众于此,只会觉得如饮甘露。
但猕猴王识海中,混沌破妄之瞳微光一闪,立刻“看”到这暖流之下,无数细密如尘的梵文符印,正随着佛理一同渗透,潜移默化地加固着对“我”相的淡化,对“佛”的绝对虔诚。
他不动声色,并未抗拒这股力量,反而放开部分心神,任由浩瀚的般若智慧涌入。
刹那间,眼前景象变幻,仿佛置身无边佛法会场,聆听世尊讲法,阐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至理。
一种想要放下一切,融入这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的清净境界的冲动,油然而生。
佛法渡化,润物无声,首指心性本源。
猕猴王心神出现瞬间摇曳,眼神略显迷茫。
就在心神即将被彻底牵引的刹那,识海深处,那一点混沌意韵如定海神针般震动!
破妄之瞳冷然观照,将眼前宏大景象“解析”——那无尽的会场是心念所化,那讲法的世尊是经卷精神烙印投影,那所谓的“清净”亦是一种需要依赖外部佛理才能维持的“相”!
凭借混沌破妄之瞳,他不仅未被渡化,反而洞见了佛法渡化的“运作机制”。
他以混沌意境模拟这渡化之力,反向解析,如同拆解一台精密的机关。
情绪从短暂的迷茫瞬间转为冰冷的洞察。
他深吸一口气,眼中恢复清明,不再被动接受,而是主动以混沌意念去“阅读”。
经卷上的文字在他眼中活了过来,不再是承载固定义理的符号,而是化作一道道流动的、阐述“空性”规则的金色丝线。
他汲取其中关于“破执”、“无住”的智慧,却将其融入自身混沌大道“万法归元,不拘于形”的框架内。
佛门的“空”,成了他印证“混沌包容一切可能性”的注脚。
随着阅读深入,他开始接触更深奥的经卷,如《华严经》、《楞严经》。
这些大乘经典体系庞杂,义理精深,相互关联,构成一个无比宏大、自洽的佛学宇宙观。
无数前僧大德的研究心得、精神印记汇聚其上,形成了一道道无形的“知见障壁”。
强行理解,极易陷入前人的思维定式,迷失在概念的迷宫之中。
若试图以力破之,则会引起整个藏经阁佛力反噬,护法金刚瞬间便会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