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穿越成燕王妃的叫什么 > 第97章 经纬天下 东宫监造(第1页)

第97章 经纬天下 东宫监造(第1页)

晨光穿透云层,将江南织造府的琉璃瓦染成金箔。张小小站在织房前,看着数百架织机同时运转,经纬缎在阳光下流转如星河。赵氏设计的甲胄纹样被放大绣在整匹锦缎上,银线勾勒的锁子甲纹路闪着冷光;苏氏抄录的《农桑辑要》被工匠刻成雕版,正一页页印在浅蓝色的经纬缎上;林氏调制的宝石蓝染料染出的布料堆成小山,风吹过时像翻涌的渤海湾。

“太子妃,江南织造联名上书,说经纬缎冲击了云锦生意,请求朝廷限制产量。”户部主事捧着奏折,声音里带着为难。张小小接过奏折,见上面密密麻麻签着五十多个名字,为首的正是曾负责龙袍织造的苏州织造。她指尖划过“云锦乃国之重器,岂容贱布亵渎”几字,忽然想起朱高炽昨夜说的话:“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

正思忖间,朱高炽的信使快马赶到,带来一封火漆封口的密信。信中说,朱棣在朝堂上力排众议,己下旨让经纬缎作为明年军冬衣的主料,但江南士族联合部分御史,正准备在秋闱时发难。“太子让奴婢转告您,万事小心,他己命夏原吉暗中调查江南织造的账目。”信使低声说道,从怀中掏出一本账册,“这是苏州织造近三年的贡品清单,其中有不少猫腻。”

张小小翻开账册,见上面记载着“上等云锦三千匹”,却在备注处写着“实际入库一千五百匹”。她冷笑一声,将账册折好藏进袖中:“告诉太子,我知道该怎么做。”转身对织工们道:“加快进度,第一批冬衣必须在霜降前送到宣府。”老织工们齐声应和,织机声顿时变得更加急促,仿佛在与时间赛跑。

坤宁宫的暖阁里,徐妙云正看着江南送来的云锦样本,与经纬缎反复比对。朱棣掀帘进来时,见她将两种布料叠在一起,透过阳光能看见经纬缎更细密的纹路。“这料子确实不错。”皇帝拿起经纬缎制成的常服,忽然想起昨日朱高炽在文华殿说的话:“儿臣以为,治国如织布,需兼容并蓄。”他将常服往身上比了比,竟难得露出笑容:“比龙袍舒服多了。”

徐妙云笑着接过常服:“陛下若是喜欢,臣妾让人多做几件。”她顿了顿,声音轻得像飘落的雪,“江南织造那边,要不要臣妾出面调和?”朱棣摆手道:“不必。让高炽自己处理,他该学着独当一面了。”目光落在窗外的梧桐树上,忽然道:“传旨,让高煦从云南调五千匹棉花,支援江南织造。”徐妙云眼中闪过一丝欣慰——皇帝这是既给了太子支持,又顾及了朱高煦的面子。

三日后的早朝,御史台果然发难。监察御史王彰捧着弹劾奏折,声音洪亮如钟:“经纬缎粗制滥造,有辱国体!江南织造百年基业,岂能毁于一旦?请陛下罢免太子妃监造之职!”话音未落,夏原吉立刻出列反驳:“王御史怕是不知,苏州织造近三年克扣贡品一千五百匹,其中不少流入黑市!”他将账册高举过头顶,“臣有证据!”

朝堂顿时一片哗然。朱棣拍案而起:“查!给朕彻查!”目光扫过阶下群臣,忽然道:“经纬缎之事,朕亲自过问。即日起,江南织造并入工部,由太子妃统筹管理。”朱高炽出列谢恩时,眼角的余光瞥见王彰惨白的脸,心中忽然明白——父皇这是借经纬缎之事,敲打那些结党营私的江南士族。

东宫的织房里,张小小正教宫女们辨认棉花的品级。赵氏带着军校的绣娘,将改良后的甲胄图样铺在地上,只见胸甲处用经纬缎织出蜂窝状纹路,既能减轻重量,又能缓冲冲击力;苏氏则在整理各地送来的织布技法,打算编一本《经纬辑要》;林氏最是忙碌,每日都往染坊跑,新研制的“霞光红”染料染出的布料,在阳光下能变幻出七种颜色,引得朱瞻基天天来缠着要做披风。

这日,张小小正在核对冬衣的尺寸,忽然听得外面传来喧哗。出去一看,见朱高炽正与几位将军围着一件经纬缎制成的甲胄讨论,见她出来,立刻笑着招手:“你看,这甲胄比铁甲轻三成,防御力却不差。”一位络腮胡将军拿起甲胄往身上套,竟能灵活地做出劈砍动作:“好料子!若是全军换装,行军速度能提高不少!”张小小看着他们兴奋的模样,忽然觉得三个月的辛苦都值了。

暮色漫过应天皇城时,第一批经纬缎冬衣终于装上马车。张小小站在聚宝门,看着数百辆马车组成的队伍缓缓驶向北方,每辆车上都插着“东宫监造”的旗帜。朱高炽走到她身边,递过一件经纬缎制成的披风:“天凉了,披上吧。”张小小接过披风,见上面绣着暗纹的龙纹,忽然明白这不仅是件普通的披风,更是太子对她的信任与托付。

“听说高煦在云南也试织了经纬缎?”张小小望着车队消失的方向,忽然问道。朱高炽点头:“他让人送来样本,比我们的还结实,说是加了当地的木棉。”他握住她的手,忽然笑道:“等北征时,我们兄弟或许能穿着同一种料子的甲胄并肩作战。”张小小看着他眼中闪烁的光芒,忽然觉得这深宫里的经纬,不仅织就了坚韧的布料,更织出了兄弟间难得的默契。

秋闱放榜那日,江南士族果然发难,弹劾太子妃滥用职权、打压云锦的奏折堆满了御案。朱棣却只是将奏折推给朱高炽:“你处理吧。”朱高炽在文华殿召见江南士族代表,将苏州织造的账册摔在他们面前:“你们口口声声说云锦是国之重器,却中饱私囊、克扣贡品,对得起太祖皇帝的教诲吗?”士族代表们顿时哑口无言,纷纷跪地求饶。

最终,朱棣下旨:苏州织造由朝廷首接管理,云锦作为贡品保留,但需与经纬缎搭配使用;江南各地推广经纬缎织法,凡参与织户皆免三年赋税。消息传到江南时,织工们奔走相告,纷纷在织房前挂上“东宫监造”的牌匾。张小小站在东宫的织房里,听着远方传来的好消息,忽然觉得这经纬交织的不仅是布料,更是大明王朝的未来。

朱瞻基在太学院听到消息时,正与同窗们讨论《孙子兵法》。他当即提笔写下《经纬论》,说“治国如织布,需刚柔并济”,引得先生们连连称赞。放学后,他捧着文章跑到东宫,见张小小正在教朱瞻墉辨认棉花,立刻笑着递上文章:“嫂嫂你看!先生说我写得好!”张小小接过文章,见上面字迹稚嫩却透着锐气,忽然想起朱棣说的“好圣孙”,心中涌起无限欣慰。

这日,朱高炽处理完朝政,回到东宫。张小小正在教朱瞻基读书,朱瞻墉和朱瞻埈、朱瞻垠则在一旁玩耍。朱高炽看着这温馨的一幕,心中十分温暖。他走过去,坐在张小小身边,笑道:“还是东宫好,清静又温馨。”

张小小抬头看着他,眼中带着笑意:“朝堂上很忙吧?”她递过一杯热茶,“喝点茶暖暖身子。”

朱高炽接过茶杯,喝了一口,道:“还好,经纬缎的事情总算告一段落了。”他顿了顿,又道,“不过父皇说,明年北征,可能要用到经纬缎制成的甲胄,让我们提前准备。”

张小小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兴奋:“真的吗?那太好了!我们一定加紧赶制,绝不会耽误军情。”她转头对朱瞻基道,“瞻基,你可要好好读书,将来也要像你父亲一样,为大明做贡献。”

朱瞻基重重地点头:“孩儿知道了,将来也要像父亲和嫂嫂一样,为国为民。”稚嫩的声音里透着坚定,引得朱高炽和张小小相视一笑。

夜色渐深,东宫的烛火次第亮起。张小小站在窗前,看着月光洒在织房的经纬缎上,泛着柔和的光泽。她知道,这经纬交织的不仅是布料,更是她与朱高炽共同的理想,是大明王朝的未来。而这深宫里的故事,也将如这经纬缎般,在岁月里愈发坚韧、愈发绚烂。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