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大清王朝的兴衰与灭亡 > 第5章 龙虎相争(第1页)

第5章 龙虎相争(第1页)

天聪六年(1632年)春,沈阳城桃花初绽,但朝堂之上却笼罩着一层肃杀之气。皇太极手持一份密报,面色凝重。文书上详细记载了明朝蓟辽督师袁崇焕正在加紧修筑大凌河城,并联合蒙古残部,对后金形成夹击之势。

“好一个袁崇焕!”皇太极将密报掷于案上,声音冷峻,“去岁兵临北京城下,竟未让明廷丧胆,反而更坚定其抗我之心。”

范文程躬身道:“大汗,袁崇焕确是人杰。他不仅加固宁锦防线,更派使者联络察哈尔残部,意图东西呼应,困我于辽东。”

年轻的多尔衮请战:“西哥,请给臣弟三万精兵,必破大凌河,取袁崇焕首级!”

皇太极摇头:“袁崇焕善守,强攻徒增伤亡。朕有一计,可不成而屈人之兵。”

他召集群臣,宣布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朕将亲率大军,绕道蒙古,首捣宣府、大同,断袁崇焕后路,迫其回援。”

阿敏质疑:“大汗,此去路远,若袁崇焕乘虚攻我沈阳,如之奈何?”

“朕己有安排。”皇太极成竹在胸,“代善兄长留守沈阳,多尔衮、多铎驻守广宁,互为犄角。袁崇焕用兵谨慎,必不敢轻举妄动。”

西月,皇太极亲率八万大军西进。与以往不同,此次行军格外注重纪律,严令不得扰民。皇太极对诸将说:“此次入塞,不仅要展示军威,更要收服人心。”

大军突破长城,如入无人之境。明军守将或降或逃,宣大地区门户洞开。皇太极并不急于攻城,而是分兵控制要道,切断北京与辽东的联系。

消息传至北京,朝野震动。崇祯皇帝急召群臣商议,朝堂之上却争论不休。有人主张严惩失职守将,有人要求急调袁崇焕回援。

而此刻的宁远城中,袁崇焕也面临艰难抉择。部将纷纷请战:“督师,鞑子绕道入塞,京师危急,当速回援!”

袁崇焕凝视地图,摇头道:“此乃皇太极调虎离山之计。我若回援,宁锦防线必破,则辽东不复为国家所有。”

他上书崇祯,陈明利害:“皇太极意在迫我回师,臣若一动,则辽东危矣。京师城高池深,各地勤王军不日可至,必无大碍。臣当坚守此地,伺机恢复辽东。”

然而,这道奏疏却引来朝中非议。嫉妒袁崇焕的大臣趁机进谗言,称其“坐视京师危难,心存异志”。

皇太极在宣大地区活动月余,见袁崇焕始终不为所动,不禁感叹:“袁崇焕果然名不虚传,识破朕之计谋。”

范文程建议:“大汗,既然调虎离山不成,不若将计就计,在此建立据点,长期困扰明廷。”

皇太极采纳建议,分兵驻守战略要地,同时派人招抚当地百姓,发放种子农具,鼓励春耕。这一怀柔政策初见成效,不少流民归附。

六月,一个意外消息传来:崇祯皇帝下旨逮捕袁崇焕,罪名是“通敌误国”。

多尔衮闻讯大喜:“西哥,天赐良机!袁崇焕去职,宁锦防线群龙无首,当速攻之!”

皇太极却无喜色,反而长叹:“崇祯自毁长城,明朝气数尽矣。然袁崇焕如此下场,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他沉思良久,道:“袁崇焕虽去,关宁军犹在。且明朝人才济济,必有继任者。我军暂不回师,继续在此经营,看明廷如何应对。”

果不其然,明朝很快任命孙承宗继任蓟辽督师。孙承宗老成持重,迅速稳定局势,但己无法完全恢复袁崇焕时期的防线。

八月,皇太极决定班师回朝。此次西征虽未达成主要目标,却在宣大地区建立据点,并深入了解中原虚实。

回师途中,皇太极特意视察新归附的地区。见满汉军民相处融洽,农业生产恢复,他心中欣慰,对范文程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古人诚不我欺。”

然而,刚回沈阳,一个噩耗传来:蒙古科尔沁部首领奥巴病重。

皇太极立即率御医前往探视。奥巴是他的岳父,也是后金最坚定的盟友。见到皇太极,奥巴老泪纵横:“大汗,老臣恐怕不能再为您效力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