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我的足迹在哪里查找 > 第22章 南浔古镇一碗双交面的百年(第1页)

第22章 南浔古镇一碗双交面的百年(第1页)

离开东浦古镇的大巴刚驶过绍兴地界,陆帆就从帆布包里掏出了周老爷子给的黄酒年糕。油纸包被体温焐得微微发热,指尖触到纸面时能感觉到细微的油浸痕迹——那是年糕里的黄酒糟慢慢渗出来的。拆开油纸的瞬间,一股混合着糯米清甜与黄酒醇香的气息扑面而来,不像绍兴黄酒那般浓烈,反而带着点温吞的暖意,像冬日里晒过太阳的棉被。

他掰了一小块放进嘴里,牙齿刚碰到年糕外皮,就感觉到一层薄薄的韧劲,再往下咬,内里的软糯瞬间化开,能拉出细细的银丝。黄酒糟的香味在舌尖慢慢散开,没有一丝酒的辛辣,只剩下淡淡的甜,混着糯米本身的清香,一点都不粘牙。陆帆忍不住眯起眼睛,想起周老爷子蹲在竹匾边翻晾糯米的样子,指尖还残留着当年糯米的温热触感。

“小伙子,你这年糕是绍兴东浦的吧?”邻座的阿姨突然开口,声音带着点湖州话特有的软糯,像浸了水的棉花。阿姨穿着一件淡紫色的碎花衬衫,领口别着一枚小小的珍珠胸针,手里拎着一个竹篮,篮口盖着一块蓝白格子的土布,隐约能看到里面裹着油纸的包裹。“我去年去东浦走亲戚,也买过这种黄酒年糕,蒸着吃最香,要是煎一下,外皮脆内里软,更好吃。”

陆帆笑着点头,把年糕递了一块给阿姨:“阿姨您真厉害,这都能尝出来。是东浦周记黄酒坊的周爷爷给我的,他说这年糕加了黄酒糟,比普通年糕更有味道。”

阿姨接过年糕,放在鼻尖闻了闻,眼睛一下子亮了,像突然找到了丢失的宝贝:“周记!我知道那家坊子,周老爷子的手艺是祖传的,他家的黄酒和年糕都是一绝。”她掀开竹篮上的土布,从里面拿出一个油纸包,递到陆帆手里,“这是我家自己做的笋干烧肉,用的是太湖边的春笋干,泡了三天才软,肉是本地的黑猪肉,炖了两个小时,你拿着。要是在南浔没吃够面,回去自己煮点面条,拌上这个浇头,味道不比面馆差。”

陆帆接过油纸包,指尖能感觉到里面的余温,笋干的清香混着肉香透过油纸钻出来,勾得人肚子咕咕叫。他连忙道谢,阿姨却摆了摆手,絮絮叨叨地跟他讲起南浔的美食,话里话外都是对家乡的骄傲:“南浔的双交面你一定要尝,要吃百年老店的,不是那种新开的网红店。好的双交面,面条要现擀现切,骨头汤要熬够六个小时,爆鱼要选刚炸出来的,外皮脆得能听见响,鱼肉却嫩得能掐出水;酥肉要选五花三层的肉,肥的地方炸化了,瘦的地方不柴,咬一口满嘴油香,却一点都不腻。”

阿姨还说,南浔的定胜糕也不能错过,老顺兴的定胜糕是最好的,米粉用的是当年的新米,磨得细如面粉,豆沙馅是自己炒的,不加糖精,只用冰糖慢慢熬,吃起来甜而不腻,还带着点桂花的清香。“定胜糕的形状像个小元宝,以前南浔的读书人赶考,家里人都会给他们带一块,取‘旗开得胜’的意思。现在虽然不赶考了,但逢年过节,还是有人买了送人,图个好彩头。”

大巴沿着杭宁高速向西行驶,窗外的景色渐渐变了模样。绍兴的河道多是窄窄的支流,岸边的房子挤挤挨挨,白墙黛瓦间总夹着几株斜斜的柳树;而往湖州方向去,田野变得开阔起来,成片的桑树林沿着公路铺开,桑叶己经开始泛黄,边缘卷起小小的弧度,风一吹,就像翻涌的绿浪,偶尔能看到几个桑农背着竹篮在林间穿梭,竹篮里装着刚摘的桑叶。

鱼塘在田野间星罗棋布,水面平静得像块被打磨过的镜子,倒映着天上的白云,云影在水面上慢慢移动,像一群悠闲的绵羊。岸边堆着刚收割的稻草,扎成一个个圆滚滚的草垛,裹着透明的塑料布,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像散落在田野里的巨型棉花糖。偶尔能看到几只白鹭从鱼塘上空飞过,翅膀展开时,像两片白色的纸,轻轻掠过水面,激起一圈圈细小的涟漪。

大巴驶入南浔城区时,己经是下午两点多了。阳光透过车窗,照在路边的香樟树上,叶子的影子在地面上斑驳跳动,像一群调皮的精灵。南浔的街道比绍兴更宽一些,路边的建筑也多了些西洋元素——某栋两层小楼的门楣上刻着精美的葡萄藤花纹,窗户是彩色的玻璃,阳光照进去,在地面上投下五颜六色的光斑;另一栋旧宅的墙上爬满了爬山虎,绿色的藤蔓间露出红色的砖墙,墙头上立着几个西洋风格的石雕,是抱着橄榄枝的天使。

“这些都是以前丝商的房子。”阿姨指着那些西洋建筑,跟陆帆解释,“南浔以前出了很多丝商,他们把湖州的生丝卖到国外,赚了钱就回来盖房子,把西洋的样式和江南的传统合在一起,你看那栋房子,屋顶是江南的歇山顶,窗户却是西洋的拱形窗,有意思吧?”

从大巴站打车到南浔古镇南门,不过十分钟的路程。出租车驶过一座石桥时,陆帆特意探头去看桥下的水系——比绍兴的河道更宽,水面像一块墨绿色的绸缎,泛着柔和的光泽。几艘乌篷船在水面上慢悠悠地划着,船夫戴着斗笠,穿着藏青色的土布褂子,手里握着橹,橹杆在水面上轻轻一点,船就慢慢向前移动,船尾拖着一道浅浅的水痕,像一条细长的尾巴。

岸边的柳树己经开始落叶,金黄的柳叶飘落在水面上,像一艘艘小小的船,随着水波慢慢漂动。偶尔能看到几个洗衣的妇人蹲在河边的石阶上,手里拿着棒槌,“砰砰”地捶打着衣服,声音在水面上回荡,和船夫的橹声混在一起,格外有生活气息。

古镇的南门是一座石拱门,用青灰色的石头砌成,上面刻着“南浔古镇”西个大字,字体是楷体,笔画遒劲有力,经过岁月的冲刷,石头的边缘己经有些圆润,但依旧透着股庄重。门口有几个卖门票的摊位,摊位上摆着南浔的旅游地图,地图上用红色的线条标出了主要的景点,比如张石铭旧宅、刘氏梯号、小莲庄、百间楼。

还有一些当地的老人在门口卖自家种的橘子,橘子是橙黄色的,挂在竹篮里,像一个个小小的灯笼。一位老奶奶看到陆帆,笑着递了一个橘子过来:“小伙子,尝尝我们南浔的橘子,甜得很,没有籽。”陆帆接过橘子,表皮很光滑,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剥开橘子皮,果肉是橙红色的,放进嘴里,果然很甜,汁水也多,一点都不酸。

陆帆买了门票,刚走进拱门,就闻到了一股淡淡的酱香味——是从旁边的“张恒兴酱园”飘来的。酱园的门是木质的,门框上刻着精美的花纹,上面挂着一块黑底金字的牌匾,“张恒兴酱园”五个字是用隶书刻的,己经有些褪色,但依旧透着股老派的气息。酱园的院子里摆着一排排酱缸,酱缸是深褐色的,上面盖着竹编的盖子,阳光照在酱缸上,泛着油亮的光泽。

一个穿着蓝色土布围裙的师傅正在院子里翻酱,手里拿着一个长柄的木耙,在酱缸里慢慢搅动,酱的香味随着搅动慢慢散开,带着点咸香,还有一丝淡淡的甜味。“我们家的酱是用黄豆做的,要经过晒、腌、发酵等十几道工序,要晒足一百八十天,这样酱才够香。”师傅看到陆帆在看,笑着解释,“南浔人做酱菜、烧菜都喜欢用我们家的酱,比如烧爆鱼、烧肉,加一点酱,味道就不一样了。”

沿着石板路往里走,路边的店铺大多是卖湖笔、丝绸和南浔特产的。湖笔店的橱窗里摆着各种各样的湖笔,笔杆有竹制的、木质的、象牙的,上面刻着精美的花纹,有的刻着山水,有的刻着花鸟,还有的刻着诗词。店主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爷爷,看到陆帆在看笔,连忙热情地介绍:“小伙子,想买湖笔吗?我们家的湖笔是正宗的善琏湖笔,笔尖是用黄鼠狼的尾毛做的,叫做‘狼毫’,写起来很顺滑,不脱毛。”

老爷爷还拿出一支湖笔,蘸了点墨水,在宣纸上写了“南浔”两个字,笔画流畅,墨色均匀。“你看,这就是湖笔的好处,吸墨足,吐墨匀,写出来的字有筋骨。我们家做湖笔己经八十年了,我爷爷传给我父亲,我父亲再传给我,现在我儿子也在学做湖笔,不能让这手艺断了。”

丝绸店的橱窗里挂着各色的丝绸围巾和旗袍,丝绸的颜色很柔和,有淡粉色、淡蓝色、淡绿色,阳光照在上面,泛着流动的光泽,像水波一样。老板娘是一位中年妇人,穿着一件淡蓝色的丝绸旗袍,看到陆帆,笑着走过来:“小伙子,想买丝绸吗?我们家的丝绸是用太湖边的蚕茧做的,要经过煮茧、缫丝、织布等十几道工序,才能做出一匹合格的丝绸。你摸一摸,这手感多软,贴身穿很舒服。”

她拿起一条淡粉色的丝绸围巾,递给陆帆:“这条围巾是用生丝织的,上面的花纹是手工绣的,绣的是太湖的荷花,你看这荷花的花瓣,多逼真。很多外地人来南浔,都会买一条丝绸围巾回去,自己用或者送人都好。”

陆帆走得很慢,时不时停下来看看店铺里的商品,听店主讲讲南浔的故事。他发现南浔的店铺大多是老字号,一家家都有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店主们说起自家的手艺和历史,眼睛里都闪着光,那是对传统的热爱和骄傲。

走了大概二十分钟,陆帆终于看到了阿姨说的那家百年面馆——“张记面馆”。面馆的门脸不大,是一间小小的平房,屋顶是江南传统的歇山顶,覆盖着青灰色的瓦片,瓦片间长着几株小小的瓦松,透着点生机。门口挂着一块红底白字的招牌,上面写着“张记面馆——始于1912年”,招牌的边缘有些磨损,油漆也掉了一些,但依旧干净整洁。

门口摆着两张木质的桌子,桌子是用老杉木做的,桌面己经被磨得光滑如玉,上面放着几个醋瓶和辣椒罐,醋瓶是玻璃的,里面装着深褐色的米醋;辣椒罐是陶瓷的,上面画着红色的辣椒图案。一个穿着蓝色土布围裙的老爷子正坐在门口的竹椅上,手里拿着一把蒲扇,慢悠悠地扇着风。老爷子头发花白,却梳得整整齐齐,用一根黑色的发带绑在脑后;脸上的皱纹很深,尤其是眼角和嘴角,笑起来的时候会挤成两道弯,像月牙一样;他的手上布满了老茧,指关节有些粗大,一看就是常年干体力活的人。

“小伙子,吃面啊?”老爷子看到陆帆,笑着打招呼,声音很洪亮,一点都不像年纪大的人。

“爷爷您好,我要一碗双交面。”陆帆走到桌前坐下,把帆布包放在旁边的椅子上,“听人说您家的双交面是百年老店,特意过来尝尝。”

老爷子哈哈笑了起来,蒲扇扇得更欢了,风里带着点淡淡的草木香:“算你找对地方了!我们家的双交面,从民国时候就开始卖了,到我这己经是第三代了。我爷爷是第一代,我父亲是第二代,我是第三代,做了一辈子面,就靠这手艺吃饭。你等着,我这就给你做,保证让你吃了还想再来。”

老爷子站起身,走进里屋的厨房。陆帆好奇地跟着走过去,想看看双交面是怎么做的。厨房很小,只有一个土灶和一个操作台,土灶是用砖砌的,灶台上放着一口大铁锅,锅里正烧着水,冒着白色的热气,热气里裹着淡淡的水汽,扑在脸上暖暖的。

操作台是用大理石做的,上面摆着几个大碗,碗里分别装着切好的酥肉、爆鱼和青菜。酥肉是金黄色的,切成薄片,边缘有些卷曲,看起来外酥里嫩;爆鱼是深褐色的,切成条状,外皮看起来很酥脆;青菜是本地的小青菜,叶子是翠绿色的,根部是白色的,还带着点水珠,很新鲜。

旁边还放着一些调味料——酱油瓶是玻璃的,里面装着深褐色的酱油,瓶身上贴着一张小小的标签,写着“张记自制酱油”;料酒瓶是陶瓷的,上面刻着“黄酒”两个字;盐罐和糖罐是竹制的,盖子上有小小的透气孔。

老爷子先从操作台下面的柜子里拿出一个面盆,面盆是陶瓷的,上面画着蓝色的花纹,里面装着和好的面团。面团是乳白色的,表面很光滑,像一块温润的玉。老爷子用手揉了揉面团,面团发出“咚咚”的声响,很有弹性。“我们家的面条都是现擀现切的,不用机器,机器做的面条没有嚼劲,吃起来像纸一样。”老爷子一边说,一边把面团放在案板上,案板是用老枣木做的,上面有深深的木纹,那是常年擀面留下的痕迹。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