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我的足迹在哪里查找 > 第20章 安昌古镇腊肠下的市井人生(第1页)

第20章 安昌古镇腊肠下的市井人生(第1页)

一、从绍兴市区到安昌的水乡路

绍兴市区到安昌古镇的路,是被河水串起来的。

陆帆坐在前往安昌的公交上,车窗开着,风里带着十月末的凉,还裹着一丝若有若无的酱香味——不是咸亨酒店里黄酒的醇香,是更厚重、更绵长的酱香,像谁在远处的院子里晒了一缸老酱,风一吹,就漫过了石桥,飘进了车窗。

公交沿着鉴湖的支流走,路边的河面上漂着几艘乌篷船,船夫戴着黑色的毡帽,手里握着橹,慢悠悠地摇着。河岸边的白墙上,偶尔会看到用红漆写的“酱货”“腊肠”字样,字体歪歪扭扭,却透着股亲切的市井气。有个酱货摊就摆在河边的石阶旁,摊位上挂着几串暗红色的腊肠,阳光照在上面,油亮亮的,像抹了一层蜜。

“小伙子,去安昌买酱货啊?”坐在旁边的阿姨看陆帆盯着窗外的酱货摊,笑着搭话。阿姨手里提着一个竹篮,里面装着刚买的青菜和豆腐,竹篮的把手用红绳缠了几圈,应该是用了很多年。

“是啊,想去看看安昌的腊肠,听说很有名。”陆帆笑着回答。

“那你可来对了!”阿姨的眼睛一下子亮了,“安昌的腊肠,是绍兴最好吃的,我每年都要去买个十几斤,自己吃,送亲戚,都好。尤其是‘老王家’的,他们家做了三代人了,用的是土法腌制,比别的家好吃多了。”

“老王家?具体在哪个位置啊?”陆帆赶紧问,生怕错过了。

“就在安昌古镇的老街里,一进去就能看到,他们家的招牌是黑底金字的,写着‘王记酱货’,门口挂着好多腊肠,一眼就能认出来。”阿姨一边说,一边用手指着窗外,“前面再过两座桥,就到安昌了,你看,那就是安昌的石桥。”

陆帆顺着阿姨指的方向看去,只见远处有一座石拱桥,桥身是青灰色的,上面长着些淡绿色的青苔,桥栏杆上刻着“安昌桥”三个字,字体己经有些模糊,但还是能看清。桥的两边,是白墙黛瓦的房子,房子的屋檐下挂着红灯笼,还有些人家的门口挂着腊肠和酱鸭,像一串串红色的灯笼,把整条街都染成了暖红色。

公交到站的时候,己经是上午九点多了。安昌古镇的入口处,有一个小小的牌坊,上面刻着“安昌古镇”西个大字,字体是楷体,很端正。牌坊的两边,摆着几个卖小吃的摊子,有卖扯白糖的,有卖黄酒棒冰的,还有卖臭豆腐的,摊主们热情地吆喝着,声音混在一起,格外热闹。

陆帆跟着人流走进古镇,首先闻到的就是浓郁的酱香味。这种香味,比在公交上闻到的更浓,更醇,带着点咸香,还有一丝黄豆发酵后的微甜。古镇的老街是沿着河建的,一边是商铺,一边是河道,中间是青石板铺的路,路很窄,只能容两个人并排走。

河道里的水很清,能看到水底的水草和小鱼。几艘乌篷船停在河边,船夫坐在船头抽烟,看到游客过来,就笑着问:“要不要坐船?带你去看腊肠晒场,很壮观的。”

陆帆摇了摇头,说想先逛逛老街。他沿着青石板路往前走,两边的商铺大多是卖酱货的,门口挂着一串串腊肠、酱鸭、酱鸡,还有些商铺卖绍兴的特产,比如黄酒、茴香豆、霉豆腐。每个酱货店的门口,都摆着一个大大的酱缸,缸口盖着青石板,石板上压着一块红砖,防止雨水进去。

有个酱货店的老板正在门口翻晒腊肠,他戴着白色的手套,手里拿着一根长竹竿,把挂在绳子上的腊肠一根一根翻过来,让每一面都能晒到太阳。“小伙子,要不要买点腊肠?刚晒了三天,还没完全晒干,香味最浓了。”老板看到陆帆,笑着打招呼。

陆帆走过去,拿起一根腊肠看了看。腊肠的颜色是暗红色的,表面很光滑,摸起来有点硬,但又带着点弹性。“老板,你们家的腊肠是用什么肉做的啊?”

“用的是本地的土猪肉,肥瘦比例是三比七,这样做出来的腊肠,既不腻,又有嚼劲。”老板一边说,一边用刀切开一根腊肠,“你看,里面的肉都是一丝丝的,没有淀粉,纯肉做的。”

陆帆凑过去看了看,腊肠切开来,里面的瘦肉是暗红色的,肥肉是透明的,油渗到了刀切面,看起来很有食欲。“真香啊!”陆帆忍不住赞叹。

“那是自然!我们家做腊肠,用的是老方子,先把肉切成条,用盐、糖、黄酒、酱油腌上两天,然后再灌肠,挂在通风的地方晒上七天,这样做出来的腊肠,才好吃。”老板得意地说,“很多人从杭州、上海过来,就为了买我们家的腊肠。”

陆帆谢过老板,继续往前走。老街的尽头,有一座石拱桥,站在桥上,可以看到整个古镇的全貌。河道两边的房子里,几乎每家每户的门口都挂着腊肠和酱鸭,红色的腊肠和酱鸭在白墙黛瓦的映衬下,格外显眼。阳光照在上面,像给腊肠镀了一层金边,看起来暖洋洋的。

“小伙子,要不要尝尝腊肠蒸饭?就在前面的小店里,很好吃的。”一个老奶奶拄着拐杖走过来,笑着对陆帆说。老奶奶的头发是花白的,梳成一个发髻,用一根银色的簪子固定着。她穿着一件蓝色的土布褂子,褂子的袖口上缝着一块补丁,看起来很干净。

“好啊,奶奶,在哪里啊?”陆帆问。

“就在桥那边,第三家店,叫‘阿婆腊肠饭’,是我孙女开的,你去了提我,给你多加一勺腊肠。”老奶奶笑着说,用手指了指桥对面的方向。

谢过老奶奶,陆帆沿着石桥走过去。桥对面的第三家店,果然挂着“阿婆腊肠饭”的招牌,招牌是用木头做的,上面刻着几个可爱的小字,旁边还画了一根小小的腊肠。店里的人不多,只有两三个顾客,都坐在靠窗的位置,看着窗外的河道。

“你好,要一份腊肠蒸饭。”陆帆走进店里,对柜台后的姑娘说。姑娘看起来二十多岁,穿着白色的围裙,围裙上印着“阿婆腊肠饭”的字样,和招牌上的一样。

“好嘞!稍等,马上就好。”姑娘笑着说,声音很清脆。她转身走进后厨,不一会儿就端着一个白色的瓷碗出来了。碗里装着满满的米饭,上面铺着几片切好的腊肠,还有一勺绿油油的青菜,看起来很有食欲。

“小心烫。”姑娘把碗放在陆帆面前,“这是我奶奶刚腌好的腊肠,今天第一次晒,香味最浓了。”

陆帆拿起筷子,夹了一块腊肠放进嘴里。腊肠的口感很有嚼劲,瘦肉部分咸香浓郁,肥肉部分油润不腻,油渗到米饭里,让米饭也变得香喷喷的。青菜很嫩,带着点清甜,刚好中和了腊肠的咸。“好吃!太好吃了!”陆帆忍不住赞叹。

“好吃就好,我奶奶说,做腊肠饭,最重要的就是腊肠要新鲜,米饭要软糯,这样才好吃。”姑娘笑着说,“我奶奶做了一辈子腊肠,她常说,安昌的腊肠,是靠天吃饭的,要晒足七天太阳,吹足七天风,才能有这个味道。”

陆帆一边吃,一边和姑娘聊天。姑娘说,她叫阿妹,从小就跟着奶奶学做腊肠,奶奶年纪大了,做不动了,就把店交给了她。“以前古镇里做腊肠的人家很多,现在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只剩下几家还在做,我不想让奶奶的手艺失传,就留了下来。”阿妹说,眼神里带着点坚定。

陆帆看着阿妹,心里很感动。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还有人愿意坚守老手艺,守护着家乡的味道,这本身就是一件很珍贵的事。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