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我的足迹在哪里查找 > 第15章 雁荡山脚下偶遇独行女教师(第2页)

第15章 雁荡山脚下偶遇独行女教师(第2页)

“加勺辣椒酱更好吃!”苏青拿起小勺,舀了一勺辣椒酱,放进自己的碗里,搅拌均匀后,夹了一筷子面条,“你试试,辣椒酱的鲜和汤的鲜混在一起,味道更丰富。”

陆帆学着苏青的样子,加了一勺辣椒酱,辣椒酱刚放进碗里,就飘出一股浓郁的香气,红色的辣椒碎在乳白色的汤里格外显眼。他夹了一筷子面条,面条很筋道,嚼起来有弹性,裹着辣椒酱和汤汁,鲜中带点辣,辣得很温和,不会刺激喉咙,反而让汤的鲜味更突出了。“太好吃了!这辣椒酱绝了!”

“我问过阿婆,”苏青边吃边说,“老板做辣椒酱很讲究,朝天椒要选红透的,不能有一点青;晒的时候要放在竹匾里,每天翻三次,保证晒得均匀;捣的时候要加少量的盐和糖,盐是为了防腐,糖是为了提鲜;最后还要密封在坛子里,放半个月才能吃,这样辣椒酱才够香。”

“老板,再来碗汤!”角落里传来一个洪亮的声音,陆帆转头看去,是个七十多岁的老爷爷,他穿着件灰色的中山装,头发花白,手里拿着个小酒杯,里面装着黄酒,面前的面碗己经空了,只剩下点汤汁。“阿福,你这汤还是这么鲜!跟我年轻的时候喝的一样!”

“李伯,您慢用!”老板笑着应了声,转身进厨房盛汤,“您今天怎么有空来吃面?”

“今天没事,来江边散散步,顺便来尝尝你的面,”李伯喝了口黄酒,“记得我年轻的时候,你爷爷就在这卖面,那时候的面是用柴火煮的,汤更鲜!我们这些渔民,每次出海回来,都要吃一碗你爷爷做的面,才算踏实。”

“是啊,我爷爷常跟我说,做面要用心,用心做的面才好吃,”老板端着汤走过来,放在李伯桌上,“现在不用柴火了,改用煤气了,但汤还是按我爷爷的方法熬的,鱼骨和虾壳要熬够两个小时,少一分钟都不行。”

李伯喝了口汤,点了点头,“还是那个味道!现在我孙子也爱吃你做的面,每次回来都要拉着我来吃,说比城里的面好吃多了。”

陆帆看着李伯和老板聊天,突然觉得,这碗三鲜面不只是一碗食物,更是一段记忆,一种传承——从老板的爷爷到老板,从李伯到李伯的孙子,一代又一代,守护着这碗面的味道,也守护着清江渔民的生活记忆。

“你看,这就是饮食的传承,”苏青小声对陆帆说,“老板坚守着爷爷的配方,李伯坚守着年轻时的味道,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清江的饮食文化。而这种传承,也是地理环境造就的——如果没有清江的渔产,就没有这碗三鲜面;如果没有渔民的需求,这碗面也不会传承这么久。”

陆帆点点头,掏出相机,想拍这温馨的一幕。苏青看到了,笑着说:“我帮你调整一下角度,把李伯、老板和窗外的渔船都拍进去,这样更有故事感。”她站起来,走到陆帆身边,指着相机屏幕,“稍微往左边一点,这样能拍到李伯喝酒的动作;再把镜头往下压一点,能拍到面碗里的食材;背景里的渔船也要拍进去,这样就能看出面和清江的关系了。”

陆帆按照苏青说的角度拍了张照片,照片里:李伯坐在桌前,手里拿着酒杯,嘴角带着微笑;老板站在旁边,手里端着汤碗,眼神温和;窗外的清江是碧绿色的,渔船在江面上漂着,渔民正弯腰捡渔获;前景的面碗里,鲜鱼、虾、蛤蜊清晰可见,汤汁冒着热气——整个画面充满了烟火气,又带着点诗意,像幅活的水墨画。

“拍得真好!”苏青看着照片,忍不住赞叹,“这张照片能看出很多东西——面的味道、人的故事、清江的地理环境,比单纯拍一碗面有意义多了。”

陆帆看着照片,心里突然有了个想法——他的书稿不应该只记录美食的味道,还要记录美食背后的人和故事,还有美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样的书稿才更有深度,更能打动人。“谢谢你,苏老师,”陆帆真诚地说,“你让我对美食有了新的理解,也让我知道,我的书稿可以写得更丰富。”

“不用谢,”苏青笑着摆手,“我也从你身上学到了很多——比如怎么用镜头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怎么把美食的故事讲得更生动。以后要是有机会,我们可以一起调研,你拍视频,我写文字,合作一本《中国美食地理》,肯定很有意思。”

他们吃完面,陆帆去付钱,老板笑着说:“两碗面,西十块,辣椒酱不要钱!”陆帆付了钱,老板还特意叮嘱:“下次来清江,记得还来我这吃面,我给你们留最新鲜的鲈鱼!”

陆帆和苏青谢过老板,一起走出店门。店门口的大榕树下,几个孩子正在玩游戏,他们穿着鲜艳的衣服,跑着跳着,笑声清脆,偶尔会捡起地上的桂花,撒向对方,桂花落在孩子们的头发上、衣服上,像撒了把碎雪。

“我要去雁荡山调研了,”苏青停下脚步,对陆帆说,“雁荡山是典型的火山地貌,土壤肥沃,适合种笋,当地的笋很有名,比如毛笋、早笋、鞭笋,当地人会用笋做很多菜,像笋干烧肉、笋丝面、油焖笋,都是特色。我想调研一下笋的种植和地理环境的关系,还有这些笋菜的历史。”

“这么巧!我也要去雁荡山,”陆帆眼睛一亮,“我想拍雁荡山的美景和特色美食,比如你说的笋丝面,听起来就很好吃。”

“那我们可以一起走一段,”苏青笑着说,“我给你当向导,告诉你哪里的笋最好吃,哪里的风景最适合拍照——比如雁荡山的‘大龙湫’,瀑布下面有个小村庄,村里的阿婆做的笋丝面最正宗,用的是刚挖的早笋,鲜得很。”

他们沿着清江岸边往雁荡山方向走,江风很清爽,带着水的湿气和鱼的鲜气,吹在脸上很舒服。江岸边种着些芦苇,芦苇的叶子是绿色的,随风轻轻摆动,偶尔会有小鱼跳出水面,溅起细碎的水花,然后又钻进水里,消失不见。远处的雁荡山奇峰林立,山峰的形状很奇特,有的像柱子,有的像骆驼,有的像老人,山顶飘着淡淡的云雾,像披了层薄纱,若隐若现。

“清江是瓯江的支流,全长大概五十公里,”苏青边走边给陆帆介绍,“清江的水质很好,是国家二级饮用水源,因为上游没有工厂,污染少;而且清江的水温很适宜,全年平均水温在15℃左右,适合浮游生物生长,所以渔产很丰富,除了鲈鱼、虾、蛤蜊,还有鲫鱼、鲤鱼、草鱼,都是当地的特色。”

他们走到一个码头,码头是用石头砌的,表面有些光滑,应该是被江水冲刷了很多年。码头上停着一艘老渔船,渔船的木质己经发黑,船身上有几道深深的划痕,应该是被礁石撞的;船帆卷在桅杆上,帆面是深蓝色的,上面印着个小小的“福”字,己经有些褪色;船头放着个旧收音机,外壳是红色的,上面有几道裂纹,应该是用了很多年了。

“这是阿贵的渔船,”苏青指着渔船,“阿贵今年六十多岁了,捕了一辈子鱼,以前是‘远海捕捞’,跟着大船去东海捕鱼,后来年纪大了,就留在清江,做‘近海捕捞’。他的渔船有三十年了,是他父亲传给他的,他说这船陪了他一辈子,比亲人还亲。”

陆帆掏出相机,拍了这张老渔船。阳光洒在船身上,黑色的木头泛着淡淡的光,船帆上的“福”字虽然褪色了,却依然很醒目,船头的旧收音机像是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这张照片很有感觉,”陆帆看着相机屏幕,“能看出阿贵对渔船的感情,也能看出清江渔民的生活。”

“阿贵很喜欢这船,”苏青继续说,“每天出海前,他都会把船擦得干干净净;回来后,会给船帆补补丁,给桅杆上油;冬天不出海的时候,会把船拖到岸边,盖上帆布,防止风吹日晒。他说,这船承载了他的青春,也承载了他的家庭——他靠这船捕鱼,供儿子上大学,娶媳妇,现在儿子在城里工作,每次回来,都会帮他修船。”

陆帆想起之前在纱帽河吃糯米饭时,阿婆说她男人以前出海打鱼,凌晨三点就要出门,走之前必须吃一碗糯米饭;还有清江的渔民,每天早上五点出海,中午回来吃碗三鲜面——这些都是渔民的生活,简单却踏实,他们靠水吃水,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生活,也创造了独特的饮食文化。

他们继续往前走,走到一个小山坡上,山坡上种着些茶树,茶树的叶子是绿色的,上面沾着些水珠,阳光洒在叶子上,闪闪发亮。站在山坡上,可以看到整个清江的景色——清江像一条碧绿色的带子,绕着雁荡山蜿蜒,江面上的渔船像棋子一样,散落在带子上,渔民的身影很小,却很清晰。

“前面就是雁荡山景区大门了,”苏青指着前方,“我要去景区里的笋农村,调研笋的种植——村里的阿婆说,今天下午要挖早笋,我想跟着去看看,记录一下挖笋的过程。”

陆帆看了看天色,夕阳己经西斜,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雁荡山的山峰在夕阳下显得格外雄伟,山峰的影子很长,投在江面上,像幅水墨画。“我想先拍雁荡山的夕阳,”陆帆说,“夕阳下的雁荡山肯定很美,明天再跟你一起去调研笋农,好不好?”

“好啊!”苏青笑着点头,“明天早上七点,我在景区门口的‘老雁笋丝面店’等你,那家店的阿婆做的笋丝面最正宗,用的是当天挖的早笋,汤是用笋壳和骨头熬的,鲜得很!”

他们交换了联系方式,苏青从帆布包里拿出一片竹叶,递给陆帆,竹叶是绿色的,上面还带着水珠,“这是我昨天在雁荡山捡的竹叶,压平了,给你当纪念,希望你明天拍夕阳顺利!”

陆帆接过竹叶,竹叶很凉,带着淡淡的竹香,“谢谢你,苏老师,我明天一定准时到!”

苏青背着帆布包,往笋农村的方向走去,她的身影在夕阳下渐渐变小,最后消失在树林里。陆帆找了个开阔的地方,架起相机,调整参数,准备拍夕阳。夕阳渐渐落下,天空的颜色从橘红色变成了红色,再变成紫色,最后变成深蓝色,雁荡山的山峰在夕阳下像被镀上了一层金粉,格外美丽;江面上的渔船渐渐亮起了渔灯,一盏、两盏、三盏……最后变成了一片灯海,像星星一样,点缀在江面上,格外浪漫。

陆帆按下快门,拍下了这美丽的一幕。他看着相机里的照片,又想起苏青说的话——“地理造就了味道,味道留住了乡愁”,心里突然觉得很温暖。他掏出笔记本,翻到新的一页,用钢笔写下:“清江的三鲜面,鲜在食材,鲜在地理,鲜在渔民的生活;苏老师说,饮食是地理的‘活化石’,是乡愁的印记。温州人的‘敢为天下先’,不是凭空来的,是他们利用地理环境,创造出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然后一代代传承下去。明天要去吃雁荡山的笋丝面,要去调研笋农,要记录更多关于美食、地理和人的故事,把这些故事写进书稿,让更多人知道,美食不只是味道,更是生活,是文化,是乡愁。”

他在笔记本上画了个小小的笋,笋尖上写着“雁荡山”,旁边画了一碗面,面里飘着笋丝,再旁边画了个小小的太阳,太阳旁边写着“夕阳很美”。夕阳完全落下,天空变成了深蓝色,星星开始出现,陆帆收拾好相机,往景区门口的民宿走去,心里满是期待——期待明天的笋丝面,期待和苏青一起调研笋农,期待发现更多雁荡山的美食和故事,也期待能把这些故事好好记录下来,让更多人感受到美食背后的温度和力量。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