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我的足迹说说 > 第7章 食饼筒 戚家军的行军智慧(第2页)

第7章 食饼筒 戚家军的行军智慧(第2页)

陈叔喝了口啤酒,说:“现在日子好了,想吃食饼筒随时都能做,可阿公还是坚持,每次做食饼筒都要跟我们讲戚家军的故事,说不能忘了老祖宗的恩情。前几年村里修祠堂,阿公还带头捐了钱,在祠堂里挂了戚将军的画像,每年清明都组织村里人去祭拜。”

陆帆看着陈阿公,他的头发花白,脸上满是皱纹,却眼神坚定。他突然明白,食饼筒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传承——传承着百姓对英雄的敬意,传承着军民同心的精神,传承着一代又一代温岭人的记忆。

中午的时候,邻居们也来了。隔壁的王阿婆端着一碗刚炒好的香菇丝,笑着走进来:“阿嫂,我炒了点香菇丝,加在食饼筒里鲜得很。”对面的李叔拎着一袋子刚买的橘子,说:“刚从橘子园摘的,甜得很,吃完食饼筒吃个橘子解解腻。”还有村里的张老师,带着自己的儿子,说:“听说陆帆老师在写美食书,特意来看看,想让陆帆老师把我们温岭的食饼筒写得详细点,让更多人知道。”

院子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大家围坐在桌子旁,一边包食饼筒,一边聊天。王阿婆跟陈婶聊起了家常,说自己的孙子在杭州工作,每次打电话都要问“奶奶,你有没有做食饼筒”;李叔跟陈叔聊起了海鲜的价格,说最近蛏子丰收,价格便宜了不少;张老师跟陆帆聊起了温岭的历史,说除了戚家军,温岭还有很多历史故事,比如新河所城、石塘古镇,都值得写进书里。

小陈和张老师的儿子玩起了游戏,两人拿着食饼筒的面皮,比赛谁擀得圆,输的人要给赢的人剥橘子。院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桂花的香气混着食饼筒的香味,飘得很远很远。

下午的时候,陆帆跟着陈阿公去了村里的祠堂。祠堂在村子的中心,是一座青砖黛瓦的老建筑,门口挂着一块牌匾,上面写着“陈氏宗祠”西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走进祠堂,首先看到的是正中间挂着的戚将军画像,画像里的戚将军穿着铠甲,眼神坚定,手持宝剑,正气凛然。画像下面摆着一张供桌,上面放着水果和点心,还有几个食饼筒,应该是刚放上去的。

“每次做食饼筒,我都会来这里,给戚将军摆上几个,”陈阿公走到供桌前,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要是没有戚将军,我们温岭人说不定还在受倭寇的欺负,哪有现在的好日子。”他指着画像旁边的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密密麻麻的字,“这上面刻的是戚家军在温岭抗倭的故事,有新河保卫战、花街之战,还有长沙之战,每一场仗都打得很惨烈。”

陆帆走到石碑前,仔细看着上面的字。石碑上的字迹有些模糊,但还能看清大概内容:“嘉靖西十年,倭寇犯新河,戚将军率部驰援,百姓送食饼筒为军粮,士兵奋勇杀敌,倭寇大败……”陆帆掏出相机,拍下了石碑和戚将军的画像,心里充满了敬意。

从祠堂回来,陆帆跟着陈婶学做食饼筒的面皮。陈婶告诉他,以前的面皮比现在的厚,因为要方便士兵携带,不容易破;现在的面皮薄,是因为更注重口感。她还教陆帆如何判断面皮是否擀好:“把面皮举起来,对着光看,能看到淡淡的影子,就是擀好了,太厚了没口感,太薄了容易破。”

陆帆按照陈婶说的,擀了一张又一张,慢慢的,他擀的面皮越来越圆,越来越薄,也越来越有韧劲。陈婶笑着说:“不错不错,以后你要是想吃食饼筒,自己就能做了。”

傍晚的时候,小陈拉着陆帆去了灵江边。夕阳把江水染成了金色,渔民们划着小船回来,船上装满了新鲜的海鲜,有虾、有蟹、还有鱼。小陈指着远处的灯塔:“大哥哥,你看,那座灯塔己经有一百年了,以前渔民出海,都是靠它指引方向。”

陆帆看着灯塔,心里想着这几天在台州的经历:在临海吃了王记的泡虾,听了王阿婆的故事;在温岭吃了王阿婆的嵌糕,听了陈姐的乡愁;今天又吃了陈家的食饼筒,听了戚家军的故事。这些美食,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一个个故事,一段段历史,一种种情感。

“大哥哥,你明天就要走了吗?”小陈突然问,眼神里带着不舍。陆帆点点头:“是啊,我还要去宁波,去吃缸鸭狗的汤圆,去听宁波的故事。”小陈低下头,小声说:“那你以后还会来吗?我还想跟你一起包食饼筒,一起去灵江边看灯塔。”

陆帆摸了摸小陈的头,笑着说:“会的,等我写完书,一定会再来温岭,再来吃陈婶做的食饼筒,再来听阿公讲戚家军的故事。”

晚上,陈家做了丰盛的晚餐,除了食饼筒,还有清炒蛏子、白灼虾、红烧鱼,都是新鲜的海鲜。陈阿公喝了点酒,话也多了起来,跟陆帆讲了很多温岭的民俗,比如“三月三”吃青饼,“五月五”吃粽子,“八月十五”吃月饼和食饼筒,每个节日都有对应的美食,每个美食都有背后的故事。

陆帆掏出笔记本,写下了今天的感受:

“温岭的食饼筒,是戚家军的行军智慧,是百姓的深情厚谊,是历史的记忆,是文化的传承。

陈阿公说,吃食饼筒的时候,不能忘了戚将军和士兵们,不能忘了老祖宗的恩情。这句话很简单,却充满了力量。

食饼筒的面皮,擀的是岁月的厚度;食饼筒的馅料,包的是生活的滋味;食饼筒的故事,讲的是军民的同心。

今天,我在陈家的院子里,和阿公、阿婶、陈叔、小陈,还有邻居们一起包食饼筒,一起吃食饼筒,一起听故事。桂花的香气,食饼筒的香味,欢声笑语,都刻在了我的心里。

我知道,这趟台州之行,我收获的不仅仅是美食的味道,更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是历史与现实的连接,是文化与传承的力量。

温岭的食饼筒,是温暖的,是有力量的,是让人难忘的。它像一封写给历史的信,记录着过去的故事;又像一张递给未来的名片,传递着温岭人的热情与坚守。”

写完,陆帆合上笔记本,抬头看向院子里的桂花树。月光洒在桂花树上,细碎的桂花像星星一样,落在青石板上,落在桌子上,落在每个人的身上。小陈己经睡着了,靠在陈婶的怀里,嘴角还带着笑,大概是梦见了明天还要跟陆帆一起玩。

陈阿公和陈叔还在聊天,聊的是村里的事,聊的是温岭的变化,聊的是以后的日子。陈婶在收拾桌子,动作很轻,怕吵醒小陈。陆帆看着这一幕,心里暖暖的,像喝了一碗热乎的绿豆汤。

他知道,明天他就要离开温岭,去宁波,去探索新的美食,新的故事。但温岭的泡虾、嵌糕、食饼筒,还有王阿婆、陈阿公、小陈的笑脸,都会永远留在他的记忆里,留在他的书稿里,成为他“用足迹喂饱千万粉丝”旅程中,最珍贵的一部分。

夜深了,灵江的潮水轻轻拍打着岸边,像一首温柔的歌。陈家院子里的灯还亮着,映着桂花树的影子,映着每个人的笑脸,映着这份属于温岭的、温暖的乡愁。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