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我的足迹安装 > 第32章 兰溪鸡子馃蛋与肉的完美融合(第3页)

第32章 兰溪鸡子馃蛋与肉的完美融合(第3页)

“好嘞!马上就好,不耽误你上班。”张阿婆应了一声,熟练地拿起面团,擀皮、放馅、倒鸡蛋、煎馃,动作快得像风,不一会儿,两个鸡子馃就做好了,她装进两个油纸袋里,递给年轻人:“小心烫,路上慢点,别着急,安全第一。”

年轻人接过油纸袋,付了钱,笑着说:“谢谢阿婆,您做的鸡子馃最好吃,我每天都来买,明天还来。”说完,他就快步走了,消失在巷口。

张阿婆告诉陆帆,这个年轻人是附近公司的职员,家住在金华,每天早上坐大巴来兰溪上班,都会来买两个鸡子馃当早餐,己经吃了五年了。“我们兰溪人都爱吃鸡子馃,以前是节庆的时候才做,比如春节、端午节,大家聚在一起,做鸡子馃吃,图个热闹。现在成了日常早餐,方便又好吃,大家早上起来,买个鸡子馃,配杯豆浆,就是一顿好早餐。”

“以前我妈做鸡子馃,只有逢年过节才做,那时候没有平底锅,用的是大铁锅,烧的是柴火,煎馃要不停转动铁锅,防止糊底,还要用筷子时不时地戳一下馃,看看熟没熟。那时候的鸡子馃只有单蛋的,因为鸡蛋是稀罕物,要省着吃,现在生活好了,大家想吃双蛋的就吃双蛋的,还有人要三蛋的,只要我有鸡蛋,都给他们做。”张阿婆说着,眼神里满是怀念。

陆帆吃完鸡子馃,把油纸袋扔进旁边的垃圾桶,垃圾桶是竹编的,上面还印着“环保”的字样。他跟张阿婆聊了一会儿,了解到鸡子馃的历史。原来,兰溪鸡子馃起源于明清时期,那时候兰溪是重要的商埠,婺江上的商船来来往往,船夫们为了方便,就把鸡蛋和肉馅包在面皮里煎着吃,既能果腹,又方便携带,不用带太多餐具,吃起来也快。

后来,这种做法慢慢流传开来,成了兰溪的特色小吃。民国时期,兰溪的鸡子馃己经很有名了,很多商人来兰溪做生意,都会特意尝尝鸡子馃。解放后,供销社食堂开始做鸡子馃,张阿婆的妈妈就是食堂的厨师,专门做鸡子馃,张阿婆就是跟着妈妈学的手艺。2010年,兰溪鸡子馃被列入了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张阿婆也成了非遗传承人。

“阿婆,您这手艺有没有想过传给别人啊?”陆帆问。

张阿婆笑了笑,指了指旁边一个正在帮忙收钱的小姑娘。小姑娘约莫十五六岁,扎着马尾辫,穿着白色的T恤和牛仔裤,手里拿着一个二维码牌子,正给顾客扫码收钱。她的动作有点生疏,却很认真,脸上带着腼腆的笑容。“那是我孙女,放暑假回来帮我,我正教她做呢!她聪明,学了几天就会擀皮了,就是煎馃还差点火候,不知道什么时候翻面,总是煎糊,慢慢来,多练练就好了。”

小姑娘听到阿婆说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露出了两颗小虎牙:“阿婆,我今天煎的那个没糊,您还夸我了呢!”张阿婆笑着说:“是,今天没糊,进步很大,继续努力,以后这摊就交给你了。”

离开张阿婆的摊位时,己经快九点了,摊位前的人还是很多,还有几个顾客在排队,张阿婆正忙着给他们做鸡子馃,孙女在旁边帮忙收钱,祖孙俩配合得很默契。张阿婆看到陆帆要走,笑着说:“小伙子,下次来兰溪,记得再来吃啊!我还在这儿,只要我还能动,就一首做鸡子馃。”

陆帆点点头,心里暖暖的——张阿婆的鸡子馃,不仅好吃,更透着一股人情味,像家人做的饭一样,让人觉得亲切。他走在巷子里,还能闻到身后传来的煎馃香味,像一根看不见的线,牵着他的脚步,让他舍不得离开。

陆帆沿着西门巷往回走,巷子里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有上学的孩子,背着书包,手里拿着鸡子馃,一边走一边吃;有上班的大人,手里提着公文包,嘴里咬着鸡子馃,快步往前走;还有买菜回来的老人,手里提着菜篮,里面装着鸡子馃和新鲜的蔬菜,慢慢走着,跟熟人打招呼。大家脸上都带着笑容,声音里透着兰溪人的温和,像婺江的水一样,让人觉得舒服。

路边的小摊也多了起来,有卖豆浆的,豆浆是用石磨磨的,装在粗陶碗里,冒着热气,闻起来有浓浓的黄豆香味;有卖油条的,油条是刚炸好的,金黄色的,看起来很酥脆,摊主正用筷子把油条夹出来,放在铁丝架上控油;还有卖兰溪小萝卜的,小萝卜是淡绿色的,泡在坛子里,坛口盖着玻璃盖,能看到里面的小萝卜在坛子里泡着,摊主正给顾客捞小萝卜,动作很麻利。

陆帆在一个卖杨梅酒的摊位前停了下来。摊位是用木板搭的,上面摆着几个玻璃罐,罐子里装着深红色的杨梅酒,里面泡着完整的杨梅,看起来很。摊主是个中年男人,穿着蓝色的衬衫,袖子挽到小臂,手里拿着一个小杯子,正给顾客倒酒品尝。

“小伙子,要不要尝尝我们兰溪的杨梅酒?用本地的东魁杨梅泡的,甜而不腻,后劲不大,女孩子也能喝。”摊主笑着说,声音洪亮。

陆帆接过摊主递来的小杯子,杯子是透明的,里面装着浅浅的一层杨梅酒,酒是深红色的,像红宝石一样。他闻了闻,有浓浓的杨梅香味,还有淡淡的酒香。他尝了一口,杨梅的甜香和酒的醇香混合在一起,确实很好喝,没有一点辛辣感,反而很柔和,咽下去后,嘴里还留着杨梅的回甘。

“老板,这杨梅酒是您自己泡的吗?”陆帆问。

“是啊!”摊主点点头,指了指旁边的一个大玻璃罐,“每年六月杨梅熟了,我就去山上摘东魁杨梅,东魁杨梅个大,肉厚,甜度高,泡出来的酒才香。泡的时候用的是玻璃罐,一层杨梅一层冰糖,冰糖要用老冰糖,甜度高,然后倒上高度白酒,是本地的高粱酒,度数52度,密封三个月就能喝了。我泡的杨梅酒不加防腐剂,都是纯手工的,喝着放心。”

陆帆买了一小瓶杨梅酒,瓶子是透明的玻璃罐,里面装着几颗完整的杨梅,看起来很精致。摊主还送了他一颗泡过酒的杨梅,陆帆尝了尝,杨梅的果肉己经吸满了酒,咬下去有浓浓的酒香,却不醉人,很好吃。

陆帆继续往前走,走到婺江边,看到一群老人在江边的凉亭里下棋。凉亭是木质的,有六根柱子,上面刻着对联,对联的字是红色的,有点褪色了,写着“婺江水暖人长寿,兰溪酒香客忘归”。凉亭里有一张石桌,石桌上放着一副中国象棋,棋盘是刻在石桌上的,棋子是牛角做的,颜色是深棕色的,己经被磨得很光滑。

两个老爷爷正在下棋,一个穿着灰色的中山装,一个穿着蓝色的衬衫,他们都戴着老花镜,手里拿着棋子,思考了很久才走一步。旁边有几个看棋的老人,有的坐着,有的站着,手里拿着茶杯,时不时地支招:“马走日,象走田,你刚才走错了,应该走象,别让他的马吃了你的炮。”“不对,应该走炮,炮能打他的兵,给他点压力。”

石桌上还放着一盘刚买的鸡子馃和一碟酥饼,旁边有几个粗陶碗,碗里装着茉莉花茶,茶香混着鸡子馃的香味,让人觉得很惬意。“将军!”穿中山装的老爷爷大声喊道,手里的棋子落在棋盘上,发出“啪”的一声响。穿蓝色衬衫的老爷爷看了看棋盘,笑着认输:“再来一局,刚才没注意,这次我肯定赢你。”凉亭里充满了欢声笑语,让人觉得岁月静好。

陆帆找了个江边的长椅坐下,掏出笔记本,写下今天的感受:“兰溪鸡子馃,是藏在市井里的美味,是兰溪人生活的缩影。张阿婆的双手,把简单的面粉、鸡蛋、猪肉,变成了让人难忘的味道——外皮酥脆得掉渣,咬下去有‘咔嚓’的响声,像一首好听的歌;蛋液嫩滑得流心,入口温温的,像吃了一口云朵;肉馅鲜香得不腻,五花肉肥瘦相间,手工剁的肉馅有嚼劲,带着葱花的爆香;还有本地米醋的酸香,解腻又提鲜,五层味道交织在一起,却像婺江的水一样和谐,没有一点杂乱。

这味道里,藏着兰溪人的生活智慧——明清时期,船夫们为了方便,把鸡蛋和肉馅包在面皮里煎着吃,既能果腹,又方便携带;现在,鸡子馃成了市民的日常早餐,方便又好吃,是兰溪人对生活的热爱。

这味道里,藏着手工艺人的坚守——张阿婆做了西十多年鸡子馃,从供销社食堂到街头小摊,始终保持着最初的味道,不用机器,手工制作,每一个鸡子馃都凝聚着她的心血。她教孙女做鸡子馃,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把这门手艺传下去,让更多人吃到正宗的兰溪鸡子馃。

这味道里,还藏着浓浓的人情味——老顾客的常年光顾,每天都来吃,像一家人一样;张阿婆对顾客的关心,提醒年轻人路上慢点;孙女对阿婆的陪伴,放暑假回来帮忙,祖孙俩配合得很默契。这些人情味,比鸡子馃的味道更让人难忘。

如果说金华火腿是‘庙堂之味’,精致、醇厚,带着历史的厚重,是给远方客人的礼物;那么兰溪鸡子馃就是‘江湖之味’,朴实、鲜活,带着生活的烟火气,是给家人的日常三餐。一庙堂,一江湖,一精致,一朴实,共同构成了金华的饮食江湖,也让这座城市的味道,既有高度,又有温度,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生活的鲜活。”

写完,陆帆合上笔记本,抬头看向婺江。江面上的游船还在缓缓行驶,船夫的《婺江谣》顺着风飘过来,带着淡淡的水汽,歌词里唱着“婺江水,长又长,兰溪有个鸡子馃,吃了鸡子馃,忘了回家路”。阳光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像撒了一把碎金,把江水染成了金黄色。

他想起刚才吃的鸡子馃,还有张阿婆的笑容,心里觉得很温暖——美食的意义,不仅在于味道,更在于它背后的人、故事和情感。张阿婆的鸡子馃,不仅是一道小吃,更是兰溪人的生活态度,是对传统的坚守,是对生活的热爱,是浓浓的人情味。这些,才是最让人难忘的。

陆帆站起来,背着包继续在兰溪的老巷里逛。他打算下午去诸葛八卦村,尝尝那里的馒头,再看看兰溪的古建筑。不过现在,他更想多逛逛西门巷,感受这里的烟火气,看看兰溪人的日常生活,这些都是他书稿里最珍贵的素材。

走在窄窄的青石板路上,陆帆偶尔会遇到提着鸡子馃油纸袋的人,他们脸上都带着满足的笑容,像刚收获了什么宝贝。陆帆知道,这些鸡子馃里,不仅有美味,更有兰溪人的生活态度——简单、朴实,却充满了幸福感。他们不追求山珍海味,只喜欢这一口家常的鸡子馃,这就是最真实的生活。

夕阳西下时,陆帆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兰溪。坐在回金华的大巴上,他手里还拿着那瓶杨梅酒,怀里揣着笔记本,心里满是收获。大巴行驶在婺江边,夕阳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江面上的波光粼粼,像铺了一层金箔。陆帆看着窗外的风景,心里想着张阿婆的鸡子馃,想着西门巷的烟火气,想着兰溪人的笑容。

他知道,明天还有新的旅程在等着他,还有更多的美食和故事在等着他去发现。但今天在兰溪的经历,会像张阿婆的鸡子馃一样,永远留在他的记忆里,成为他书稿里最温暖、最鲜活的一笔。因为这里的味道,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心里的感动。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