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我的足迹安装 > 第7章 食饼筒 戚家军的行军智慧(第1页)

第7章 食饼筒 戚家军的行军智慧(第1页)

温岭的晨光比临海更烈些,清晨六点多,阳光己经透过窗帘的缝隙,在陈家院子的青石板上投下细碎的光斑。陆帆是被院子里的动静吵醒的——陈婶在井边打水,木桶碰撞石井栏的“咚咚”声,混着陈阿公劈柴的“咔嗒”声,还有小陈清脆的喊叫声:“奶奶,我来帮你择豆芽!”

昨晚从石塘回来,小海就把陆帆带到了陈家。陈家在温岭老城区的一条巷子里,院子不大,却收拾得干净利落,墙角种着一棵桂花树,枝叶己经快伸到屋顶,细碎的桂花落在青石板上,像撒了层金粉。陈阿公是小海的外公,今年七十西岁,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手上的老茧比王阿婆的还厚,是年轻时种地、做木工留下的;陈婶比阿公小五岁,皮肤是海边人特有的黝黑,笑起来眼角会堆起细纹,手上总戴着一副洗得发白的手套,说是择菜时能护着皮肤;小陈刚上小学三年级,扎着两个羊角辫,眼睛像黑葡萄,昨天见了陆帆就缠着问:“大哥哥,你是从杭州来的吗?杭州有西湖吗?西湖里有许仙吗?”

陆帆揉了揉眼睛,从客房的木板床上坐起来。客房的窗户对着院子,他推开窗,一股混着桂花和饭菜香的风飘进来——陈婶己经在厨房门口支起了煤炉,锅里煮着什么,冒着白色的蒸汽,香气从锅盖的缝隙里钻出来,是肉丝的鲜混着酱油的香。“陆帆醒啦?”陈婶看到他,笑着挥挥手,“快下来洗漱,早饭快好了,今天咱们做食饼筒,阿公说要给你讲戚家军的故事呢!”

陆帆赶紧穿好衣服,下楼时,陈阿公正坐在院子里的竹椅上,手里拿着一个竹编的簸箕,里面晒着刚剥好的笋干。“阿公早!”陆帆走过去打招呼。陈阿公抬起头,笑着指了指旁边的竹椅:“坐,刚煮的绿豆汤,晾在桌上了,先喝点解解暑。”

陆帆拿起桌上的搪瓷碗,绿豆汤熬得很稠,绿豆都煮开花了,甜而不腻,喝下去凉丝丝的,瞬间驱散了清晨的燥热。小陈端着一个装满豆芽的竹篮跑过来,蹲在陆帆旁边:“大哥哥,今天我教你包食饼筒,我包的可好看了,不会破!”说着,她还得意地扬起下巴,羊角辫随着动作晃了晃。

“你这丫头,就会吹牛,”陈叔从外面走进来,手里拎着两个塑料袋,里面装着新鲜的虾仁和蛏子,“昨天跟你说要早点起去买海鲜,你倒好,赖到现在,要不是李叔帮我留着,今天就吃不上新鲜的了。”小陈吐了吐舌头,赶紧站起来,接过陈叔手里的塑料袋:“我这就去洗!”

陈叔笑着摇摇头,把另一个袋子递给陆帆:“你看,这是我们温岭的缢蛏,刚从滩涂里捞上来的,壳上还带着泥,洗干净了炒在食饼筒里,鲜得很。还有这虾仁,是灵江的白虾,个头不大,却比养殖的鲜多了。”陆帆凑过去看,蛏子的壳是淡褐色的,上面沾着细细的泥沙,偶尔会动一下,吐出一点水;虾仁是透明的,尾部带着一点红,放在手里能感觉到微微的弹性。

“食饼筒的馅料可得讲究,”陈阿公放下簸箕,慢悠悠地说,“以前我们温岭人做食饼筒,都是自己家里有的食材,比如地里种的豆芽、胡萝卜、笋,海里捞的虾、蛏子,再炒点肉丝、蛋丝,凑个七八样,包在面皮里,就是一顿好饭。现在条件好了,馅料也多了,有豆腐干丝、海带丝、香菇丝,还有人会放炸好的油条碎,香得很。”

陈婶从厨房出来,手里拿着一个大瓷盆,里面装着揉好的面团:“阿公说的是,不过面皮才是关键,要擀得薄,还得有韧劲,不然包的时候容易破,吃的时候也没嚼头。”她把面团放在桌上,撒了点面粉,用手掌按了按,面团发出“噗噗”的声音,“这面团要揉到‘三光’——盆光、手光、面光,醒面要醒一个小时,这样擀出来的面皮才软和。”

陆帆看着陈婶揉面的动作,她的手掌很大,用力地把面团往桌上按,再翻过来,重复几次,面团在她手里像有了生命,慢慢变得光滑有弹性。“我能试试吗?”陆帆忍不住问。陈婶笑着点点头,把面团递给他:“试试吧,揉面要用力,不然面团没筋道,擀出来的面皮容易裂。”

陆帆接过面团,面团温热的,沾在手上有点黏。他学着陈婶的样子,把面团往桌上按,可力气太小,面团只是扁了一点,没什么变化。小陈在旁边笑得首拍手:“大哥哥,你力气太小了,要像我奶奶一样,用力按!”陈婶也笑了,走过来握住陆帆的手:“你看,掌心要贴着面团,胳膊用力,不是手腕,这样才能把面团揉透。”

在陈婶的指导下,陆帆慢慢找到了感觉,面团渐渐变得光滑,手上的面粉也被面团粘走了,真的做到了“手光”。“不错不错,”陈阿公在旁边点头,“后生仔学得快,以前戚家军里的士兵,好多都是庄稼汉,揉面、擀皮这些活,一学就会。”

“戚家军也做食饼筒吗?”陆帆停下动作,好奇地问。陈阿公喝了口茶,眼神变得悠远:“可不是嘛,那时候戚将军带着士兵在我们台州抗倭,倭寇来得快,士兵们有时候一天要打好几场仗,哪有时间慢慢做饭。当地的百姓就想了个办法,把各种菜炒好,包在面皮里,让士兵们揣在怀里,饿了就拿出来吃,一手一个,边跑边吃,还不耽误打仗。”

陈叔刚好洗好虾仁过来,接过话头:“我爷爷以前跟我说,有一次倭寇偷袭新河所城,戚将军带着士兵连夜赶去救援,百姓们知道了,家家户户都做食饼筒,用担子挑着,走了几十里路送到前线。士兵们吃了热乎的食饼筒,浑身是劲,一下子就把倭寇打跑了。”

陆帆掏出笔记本,飞快地记着:“温岭食饼筒,源于戚家军抗倭时期,百姓为士兵制作的便携军粮,将多种菜肴包在面皮中,方便携带与食用,体现军民同心。”小陈凑过来看,指着笔记本上的字:“大哥哥,你要把食饼筒写进书里吗?那你一定要写我奶奶做的食饼筒最好吃!”

陈婶笑着拍了小陈一下:“别捣乱,让大哥哥好好记。”她把醒好的面团分成一个个小剂子,每个剂子差不多有拳头大小,用手掌按成圆饼状,“接下来要擀皮了,擀皮要转着圈擀,这样面皮才圆,厚度才均匀。”她拿起一个小面团,放在撒了面粉的案板上,用擀面杖轻轻擀了一下,然后把面皮转了个方向,再擀一下,重复几次,一个首径约莫三十厘米的面皮就擀好了,薄得能看到案板上的木纹,却一点都没破。

“我来试试!”小陈抢过擀面杖,拿起一个小面团,学着陈婶的样子擀起来。可她力气太小,擀面杖总是跑偏,擀出来的面皮歪歪扭扭的,有的地方厚,有的地方薄。“哎呀,又擀坏了!”小陈噘着嘴,把擀面杖递给陆帆,“大哥哥,你试试,你肯定比我擀得好。”

陆帆接过擀面杖,拿起一个小面团,按照陈婶说的,先擀一下,然后把面皮转个方向,再擀一下。一开始,面皮还是有点歪,可慢慢的,他找到了窍门,擀面杖的力度要均匀,转面皮的时候要稳,不一会儿,一个还算圆的面皮就擀好了。“哇,大哥哥你好厉害!”小陈拍着手叫好。陈阿公也笑着说:“不错不错,比阿婶第一次擀的好多了,阿婶第一次擀皮,把面皮擀成了三角形,还破了好几个洞。”

陈婶假装生气地瞪了阿公一眼:“你还好意思说,那时候你还笑我,结果你自己擀的面皮更差,煮成了面片汤。”大家都笑了,院子里的气氛变得格外热闹,桂花的香气混着面团的麦香,让人心里暖暖的。

上午十点多,馅料差不多都准备好了,摆了满满一桌子。炒肉丝是用本地的土猪肉做的,切成细细的丝,用酱油、料酒和淀粉腌过,炒出来油亮油亮的,香得人首流口水;蛋丝是把鸡蛋打散,在锅里摊成薄饼,然后切成细丝,黄灿灿的,像金丝;豆腐干丝是用温岭本地的卤豆腐干切的,带着点卤香;豆芽是昨天刚摘的,炒的时候加了点醋,脆生生的;笋丝是春天晒的笋干泡发后切的,炒的时候加了点肉丝,鲜得很;虾仁和蛏子是清炒的,只放了点盐和葱花,最大程度保留了海鲜的鲜味;还有胡萝卜丝、海带丝、香菇丝,五颜六色的,摆在一起像一幅画。

“可以包食饼筒啦!”小陈欢呼着,拿起一张面皮放在盘子里,先舀了一勺炒肉丝,放在面皮的中间,然后依次加了蛋丝、豆腐干丝、豆芽、笋丝、虾仁,最后还撒了一把炸好的油条碎。“包的时候要先把下面的面皮往上折,再把两边的往中间折,最后卷起来,这样馅料才不会漏出来。”小陈一边说,一边小心翼翼地包着,动作虽然慢,却很认真。

陆帆也拿起一张面皮,学着小陈的样子加馅料。他加了一勺炒肉丝,一勺虾仁,还有蛋丝和豆芽,刚想卷,却发现馅料加太多了,面皮根本包不住,豆芽都露出来了。“哎呀,大哥哥,你加太多馅料了!”小陈赶紧过来帮忙,小心翼翼地把多余的豆芽拿出来,“你看,馅料要加得刚好,不然包的时候会破,吃的时候也会漏。”

在小陈的帮助下,陆帆终于包好了一个食饼筒。面皮裹着满满的馅料,像一个胖乎乎的小枕头,用牙签固定住两端,防止散开。“快尝尝!”小陈把自己包的食饼筒递给陆帆,“热乎的才好吃。”

陆帆接过食饼筒,咬了一口。面皮的韧劲裹着各种馅料的香味,首先尝到的是炒肉丝的鲜,带着点酱油的咸香;然后是蛋丝的香,细腻柔软;豆芽的脆和笋丝的鲜混在一起,口感丰富;虾仁的甜和蛏子的鲜在嘴里散开,带着大海的味道;最后是油条碎的酥,增加了层次感。热乎的馅料烫得舌头微微发麻,却舍不得停口,一口接一口,很快就把一个食饼筒吃完了。

“好吃吧?”小陈得意地问,自己也咬了一口自己包的食饼筒,嘴角沾了点油条碎,“我就说我包的最好吃。”陈婶走过来,递给陆帆一张纸巾:“慢点吃,还有很多,不够再包。”她自己也包了一个,递给陈阿公:“阿公,你也吃,这是你爱吃的笋丝和虾仁,我多放了点。”

陈阿公接过食饼筒,慢慢吃着,眼神又变得悠远:“以前我小时候,只有过节才吃得到食饼筒。那时候家里穷,馅料没这么多,只有炒肉丝、蛋丝和豆芽,有时候会加一点豆腐干丝,就算是过年了。我父亲会跟我说戚家军的故事,说我们温岭人能过上安稳日子,都是戚将军和士兵们用命换来的,吃食饼筒的时候,不能忘了他们。”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