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播放我的足迹 > 第13章 书稿突破 从美食到人文的思考(第2页)

第13章 书稿突破 从美食到人文的思考(第2页)

他想起那天和林默在东钱湖的争执。林默一开始想让王阿婆把螺蛳摆成好看的形状,放在白色的盘子里——王阿婆说“阿拉卖螺蛳,都是装在竹篮里的,哪用盘子”,竹篮是她自己编的,上面还留着竹节的纹路。林默还想让老张把渔网拉得整齐点,老张笑着说“渔网哪有整齐的,这样才是捕鱼的样子”,渔网是蓝色的,上面沾着点水草和湖泥,是刚从湖里收上来的。后来林默蹲在湖边,拍老张收网的样子——老张的裤腿卷着,沾着湖水和泥,脚踝上有个旧伤疤,是年轻时捕鱼被渔网划的。阳光落在老张的背上,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林默拍着拍着,突然说“原来不用摆,也这么好看”。

“美感不是设计出来的,是发现出来的。”陆帆写下这句话,笔尖在纸上顿了顿,又补充道,“就像书稿,不是把做法写清楚就够了,要发现美食背后的人,背后的故事,背后的文化——这些才是能打动读者的东西。”他之前总想着,把每道菜的做法写得详细,读者就能照着做,就能感受到美食的好。可现在才明白,读者想看到的,不只是“怎么做”,还有“谁做的”“为什么这么做”“这道菜里藏着什么故事”。

陆帆掏出手机,打开微信。屏幕上弹出林默刚发的消息,是张照片:照片里是个竹篮,篮子里装着螺蛳,螺蛳壳上还沾着点湖水,阳光落在螺蛳上,水珠反光,像星星一样。下面配着文字:“今天整理照片,翻到这张,突然觉得比之前摆拍的都好看——你看螺蛳上的水珠,还有竹篮的纹路,都是自然的样子,比任何滤镜都好。”

陆帆看着照片,手指在屏幕上放大,能看到竹篮的缝隙里还卡着片小荷叶——是东钱湖的荷叶,边缘有点卷,却很绿。他想起那天东钱湖的阳光,很暖,落在脸上很舒服,湖边的芦苇被风吹得飘起来,像白色的羽毛。他回复林默:“我今天整理笔记,也觉得之前写的太浅了——只写了做法,没写人的故事,没写背后的文化。比如张阿婆腌咸齑的陶缸是婆婆传的,陈师傅凌晨三点去收鱼,李师傅的碗用金缮补的——这些细节,比做法重要多了。”

林默回复得很快,几乎是秒回,还发了个哭的表情:“太感动了!我刚才看着视频,想起了张阿婆的陶缸,想起了王阿婆的柴火灶,想起了老张满是老茧的手——这些人才是宁波最美的风景。你的书稿要是能写出这种感觉,肯定能打动很多人。对了,你下次去温州,一定要去尝尝糯米饭!我之前去拍过,阿婆的糯米饭摊开了二十年,肉汤熬得特别鲜,油条碎还是现炸的,脆得很!”

“温州糯米饭?”陆帆心里一动,想起之前在动车邻座的温州阿姨说过,“阿拉温州人的早上,没糯米饭可不行”。他回复林默:“好啊!我下一站就去温州,到时候拍给你看。说不定还能找到像张阿婆、李师傅这样的人,听他们讲糯米饭的故事。”

挂了微信,陆帆的心里豁然开朗。他想起之前在杭州菊英面店,看到老板娘凌晨三点就起来熬汤——汤要用筒骨、老鸡熬西个小时,火候要盯着,不能大也不能小。她说“来吃的都是老顾客,不能让他们失望”;想起在绍兴咸亨酒店,看到服务员给客人端茴香豆——茴香豆要选颗粒的,煮的时候要加桂皮、八角,还要加少许黄酒,服务员说“这是老绍兴的做法,不能改”;想起在温州阿姨的话,“糯米饭要肉汤熬够时间,油条碎要现炸,不然不好吃”。

这些故事,他之前都没写进书稿。现在想来,这些才是书稿最珍贵的内容——美食不是孤立的,它和人、和生活、和文化紧紧连在一起。一碗面、一颗汤圆、一份咸齑黄鱼,背后藏着的是人的坚守、生活的温度、文化的传承。

他翻开笔记本的第一页,原来写的“书稿大纲:记录全国美食的做法与味道,让读者了解各地饮食文化”被他用红笔划掉了——划得很用力,纸都有点破了。然后,他用蓝黑色的墨水,重新写下:“书稿大纲:记录美食背后的人、故事与文化——记录张阿婆的陶缸、陈师傅的渔衫、李师傅的金缮碗;记录他们的坚守、他们的乡愁、他们的生活;让读者从美食中,感受到生活的温度,感受到文化的重量,感受到人间的烟火气。”

写完后,陆帆把钢笔放在桌上,长长地舒了口气——他终于找到了书稿的方向,找到了自己想写的东西。之前的迷茫,之前的犹豫,好像都被这阵雨冲散了,心里只剩下清晰和坚定。

雨停了,窗外的天空渐渐亮起来。阳光透过云层,洒在院子里的桂花树上,花瓣上的水珠反光,像一颗颗小小的珍珠。陆帆站起身,走到窗边,推开窗户——风带着桂香飘进来,很舒服。巷子里的人多了起来:骑电动车的上班族,车筐里放着刚买的报纸和豆浆;提着菜篮的阿婆,边走边跟熟人打招呼,声音里带着宁波话特有的软调;还有背着书包的学生,手里拿着个肉包,边吃边跑,书包上的挂件晃来晃去。

他想起陈阿公给的老地图,地图上写着“宁波的甜,是汤圆里猪油桂花含蓄的甜;宁波的鲜,是黄鱼遇上咸齑迸发的鲜”。陆帆拿起笔,在旁边补充道:“宁波的魂,是张阿婆陶缸里的咸齑,是陈师傅摊位上的黄鱼,是李师傅灶台上的老瓷碗,是周阿姨手里的汤圆,是宁波人对生活的热爱,对传统的坚守——这些,才是宁波最珍贵的东西。”

陆帆回到书桌前,继续写笔记本。这次他不再只写做法,而是写人,写故事:

他写张阿婆每天早上五点就起来翻咸齑——陶缸里的咸齑要每天翻一次,不然会腌坏。阿婆翻咸齑时,会用手轻轻揉咸菜叶,说“要让盐水浸到每一片叶子,才鲜”;写陈师傅每天凌晨三点就去东钱湖收鱼——渔船是木质的,是他父亲传下来的,船桨上刻着“平安”两个字。收鱼时,他会哼着宁波的小调,声音有点哑,却很好听;写李师傅每天早上都会把老瓷碗洗干净——用热水洗,不用洗洁精,说“洗洁精会破坏碗的味道”。洗好后,放在灶台上晾干,阳光落在碗上,金缮的纹路会发亮;写张阿公每次来吃咸齑大汤黄鱼,都会坐在同一个位置——靠窗户的小桌,能看到外面的巷子。他会点一碗米饭,把鱼汤拌在饭里,吃得干干净净,然后跟李师傅聊会儿天,说“以前的事,现在的事,都聊”。

他的笔尖在纸上滑动,写下的每一个字都带着温度,像是在和这些人对话,像是在记录他们的生活。他写的时候,偶尔会停下来,想起某个细节——比如张阿婆翻咸齑时的手势,陈师傅收鱼时的小调,李师傅洗碗时的表情——然后把这些细节加进去。他想让读者看到,这些人不是模糊的“摊主”“老板”,而是有血有肉、有故事的人。

“杭州的虾爆鳝面,不只是鳝鱼和面条的结合,更是奎元馆老掌柜三代人的坚守——他的爷爷开了第一家店,他的父亲守了一辈子,他现在还在柜台后,看着厨房里的火,念叨着‘不能偷工减料’;宁波的咸齑大汤黄鱼,不只是咸齑和黄鱼的搭配,更是张阿婆、陈师傅、李师傅的用心——阿婆腌咸齑用老陶缸,陈师傅选黄鱼要野生的,李师傅煮鱼用柴火灶;温州的糯米饭,应该也藏着这样的故事吧——阿婆熬肉汤的砂锅,炸油条的油锅,还有食客们的回忆,等着我去发现。”

陆帆写下这句话,放下钢笔,看着窗外的阳光——阳光落在书桌上,照亮了笔记本上的字迹,也照亮了他心里的期待。他想起林默说的温州糯米饭,想起动车阿姨说的“没糯米饭可不行”,突然很想去温州看看:看看熬肉汤的阿婆,看看炸油条的师傅,听听他们的故事,尝尝那碗藏着温州人早上活力的糯米饭。

他拿起相机,打开视频素材文件夹。里面有很多片段:有张阿婆铲咸齑的动作,她的手很稳,铁铲在陶缸里轻轻搅动,咸齑的碎末落在油纸袋里,发出“沙沙”的声;有陈师傅称黄鱼的声音,他用杆秤称鱼,秤砣“叮”的一声落在秤杆上,他笑着说“两斤一两,算你两斤”;有李师傅煮鱼的“咕嘟”声,柴火灶里的火“噼啪”响,汤在锅里翻滚,冒着白色的热气;有张阿公喝汤的满足感,他喝一口汤,叹口气,说“还是这个味,跟我小时候吃的一样”。

陆帆之前剪辑视频时,总把这些声音剪掉,只保留美食的画面。现在他决定重新剪辑——他想让观众听到这些声音,听到这些人的话,感受到这些真实的氛围。他打开电脑上的剪辑软件,把张阿婆说的“阿拉的咸齑,用的是本地雪里蕻,腌了三个月,刚开封,正好吃”加在视频开头,声音稍微调大了点,因为阿婆的声音有点沙哑;把陈师傅说的“野生黄鱼的鳞片是金黄色的,很亮,眼睛是黑色的,没浑,这样的鱼才鲜”加在中间,还加了字幕,用宁波方言的写法,后面括号注着普通话,比如“阿拉”(我们)、“咸齑”(雪里蕻腌菜);把李师傅说的“风骨就是坚守,坚守食材的本真,坚守做法的传统,坚守味道的纯粹”加在结尾,还配上了李师傅老瓷碗的特写——碗上的金缮裂痕在灯光下很明显,像一道温柔的疤。

剪辑完后,陆帆给视频起了个名字:《宁波的鲜,是坚守的鲜》。他把视频发给林默,还附了句话:“这次加了很多人的故事,你看看,是不是比之前的好?对了,我查了下,明天去温州的动车是早上八点的,到时候我去纱帽河的糯米饭摊拍,听说那边的阿婆做了二十年了。”

林默很快回复,发了个开心的表情:“太感动了!我刚才看着视频,眼泪都快出来了。温州的糯米饭你一定要拍仔细点!阿婆的肉汤是用筒骨熬的,要熬三个小时,油条碎是现炸的,一定要拍阿婆炸油条的样子,特别有感觉。期待你的温州vlog!”

傍晚的时候,陆帆开始收拾行李。他把笔记本放进背包的内袋里,小心地折好,怕弄皱;把相机挂在脖子上,检查了下镜头,确保没问题;把李师傅送的陶瓷罐用软布包好,布是王阿姨给的,是块蓝色的碎花布,上面还绣着朵小桂花——王阿姨说“这个布软,包着罐子不容易碎”。

他打开陈阿公给的老地图,找到温州的位置,用红笔圈了个圆,旁边写下:“温州·糯米饭——阿婆的肉汤、现炸的油条碎,期待找到藏在糯米饭里的温州故事,找到温州人的早上活力。”然后,他把地图折好,放进背包的侧袋里——怕明天下雨,把地图弄湿。

王阿姨端来一碗汤圆,是猪油桂花馅的,放在桌上冒着热气。“明天要去温州了?”她笑着问,“温州的糯米饭好吃,你去纱帽河找李阿婆的摊,她做了二十年了,我去过一次,肉汤鲜得很。”她坐在藤椅上,看着陆帆收拾行李,“你这书稿要是写好了,一定要给我留一本,我也看看这些美食背后的故事。”

“一定!”陆帆笑着说,拿起勺子舀了个汤圆,咬一口——猪油桂花馅在嘴里化开,甜得很温柔,像宁波的雨。

窗外的月光透过木窗,洒在书桌上,照亮了笔记本上的字迹,也照亮了陆帆对未来的憧憬。他知道,明天去温州,还有更多的故事在等着他:阿婆的糯米饭摊、熬肉汤的砂锅、现炸的油条碎,还有温州人的生活态度——这些,都会成为他书稿里温暖的一笔,成为他记忆里鲜活的味道。

陆帆躺在床上,闭上眼睛,耳边还能听到院子里桂花飘落的声音,还能闻到淡淡的桂香。他想起今天的一切,想起张阿婆的笑容,想起陈师傅的声音,想起李师傅的老瓷碗,想起林默的期待——这些都像一颗颗温暖的星星,照亮了他的书稿,也照亮了他的旅程。

“明天会更好的。”陆帆笑着说,慢慢进入了梦乡——梦里,他在温州的纱帽河,坐在李阿婆的糯米饭摊前,面前放着一碗糯米饭,肉汤鲜得很,油条碎脆得很,阿婆正跟他讲着熬肉汤的故事,阳光落在阿婆的银镯子上,亮闪闪的。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