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陆帆忍不住赞叹,“外皮脆,里面的馅料也香,一点都不腻,比我之前吃的麦饼都好吃!”
王阿婆笑着点头,手里还在擀甜麦饼的皮,甜麦饼的皮和咸麦饼的不一样,里面没有加玉米粉,是纯面粉做的,看起来更白。“甜的是豆沙馅,也是我自己做的,”王阿婆说,“用的是楠溪江本地的红豆,红豆颗粒大,煮得烂烂的,加了点糖,不齁甜,还加了一点点桂花蜜,是我家院子里的桂花树采的,有股桂花香。”她把豆沙馅放在麦饼皮里,豆沙馅是深红色的,看起来很细腻,没有一点颗粒,然后像包咸麦饼一样,把皮折起来,擀平,放在铁架上烤。
“以前我做麦饼,都是给我男人带的,”王阿婆边烤边说,语气里带着点怀念,“他是樵夫,每天天不亮就上山砍柴,中午就在山里找个石头坐着吃麦饼,耐饿——他说我做的麦饼比别人家的香,每次都能吃两个,一个咸的,一个甜的,咸的当饭,甜的当点心。”她顿了顿,又说:“他走了十年了,我还是每天做麦饼,老顾客等着,我也习惯了,每天做点麦饼,日子过得快。”
陆帆想起民宿老板说的“赶圩吃麦饼”,还有王阿婆说的“樵夫带麦饼上山”,突然明白,永嘉麦饼之所以能成为楠溪江的特色,就是因为它的“简单”——食材简单,就是面粉、梅干菜、肉、豆沙,都是楠溪江本地能找到的东西;做法简单,就是擀皮、包馅、烤,没有复杂的步骤;却能满足劳作的人对食物的需求——耐饿、香、方便携带,不用碗,不用筷子,用手拿着就能吃,这就是最朴素的生活智慧,也是最动人的味道。
“阿婆,您做麦饼做了西十年了?”陆帆边吃边问,他的咸麦饼己经吃了一半,手里拿着油纸袋,生怕油滴到衣服上。
“是啊,”王阿婆说,她把甜麦饼翻了个面,麦饼的边缘己经开始焦脆,“我十八岁嫁给我男人,就跟着我婆婆学做麦饼,那时候我婆婆己经做了三十年了,她的手艺是跟她婆婆学的,算起来,我们家做麦饼,有一百年了。”她指了指摊位旁边的小凳子,凳子是竹做的,上面放着个布包,“我女儿有时候会来帮我,她在温州城里上班,做会计,周末回来,就帮我擀皮、烤饼,她说以后要把我的手艺传下去,让她的孩子也会做麦饼,不能让这手艺断了。”
这时,一个中年女人提着个竹篮走过来,竹篮里装着刚买的青菜和豆腐,女人穿着件米色的外套,头发扎成个低马尾,看起来很干练。“阿婆,给我来两个咸麦饼,我儿子今天回来,爱吃您做的麦饼。”女人的声音很温和,和王阿婆很熟络的样子。
“好嘞,刚烤好的,还热乎着呢!”王阿婆递过两个咸麦饼,用油纸袋包好,“你儿子在杭州上班,还记得我做的麦饼啊?”
“记得呢!”女人笑着说,她掏出手机付钱,“他每次打电话都说,杭州的麦饼不好吃,要么皮太硬,要么馅料太少,没有您做的香,这次回来,特意让我来买,说要带几个回杭州,冻在冰箱里,想吃的时候用烤箱热一下。”
“冻了也好吃,”王阿婆说,“热的时候别用微波炉,用烤箱,上下火一百八十度,烤五分钟,外皮还是脆的,和刚烤的一样。”
陆帆看着这一幕,心里突然觉得很感动。麦饼虽然简单,却承载着乡愁,不管走多远,去了多大的城市,人们最想念的,还是家里的味道,是像王阿婆这样的手艺人做的味道——这种味道里,有小时候的记忆,有家乡的烟火气,还有手艺人的用心,是任何机器都做不出来的。
王阿婆把甜麦饼烤好,用长筷子夹起来,放在油纸袋里,递给陆帆:“尝尝甜的,豆沙馅不齁甜,还有桂花香,配着麦饼皮,刚好。”
陆帆接过甜麦饼,咬了一口,外皮果然很脆,比咸麦饼的皮更薄一点,里面的豆沙馅很细腻,甜得很温和,没有一点颗粒感,嘴里真的有股淡淡的桂花香,混着麦饼皮的麦香,吃起来很清爽,和咸麦饼的浓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甜的也好吃!”他说,“豆沙很细腻,还有桂花香,一点都不齁甜,刚好解腻。”
“好吃就好,”王阿婆笑着说,她拿起一块小面团,开始揉面,准备做下一个麦饼,“很多小孩子都爱吃甜的,每次来都要要两个,说比城里的蛋糕还好吃——城里的蛋糕太甜了,我们的麦饼甜得刚刚好。”
陆帆掏出相机,想拍王阿婆做麦饼的样子。“阿婆,我能给您拍张照吗?”他问,“我是旅行博主,专门拍各地的美食和故事,想把您的麦饼分享给更多人,让更多人知道楠溪江的麦饼有多好吃。”
王阿婆愣了一下,然后笑着点头,“可以啊,就是我年纪大了,不好看了,别把你相机弄脏了。”她特意停下手里的活,用围裙擦了擦手,然后整理了一下围裙的边角,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眼睛眯成一条缝,看起来很慈祥。
陆帆按下快门,拍下了王阿婆的样子——她坐在炭火炉旁,手里拿着擀面杖,擀面杖放在案板上,脸上带着笑容,阳光透过旁边樟树的叶子洒在她身上,像镀了层金粉;旁边的铁架上放着几块刚烤好的麦饼,金黄酥脆,冒着热气;背景是青瓦白墙的老房子,和青石板铺的古街,街上有来往的行人,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活气息,又带着点诗意,像一幅生动的乡土画。
“拍得真好,”王阿婆凑过来看了看相机屏幕,笑着说,“我女儿要是看到,肯定高兴,她总说我不爱拍照,手机里都没几张我的照片。”
陆帆把照片发给王阿婆的女儿,很快就收到了回复,是个笑脸表情,还有一段文字:“谢谢帅哥!我妈做麦饼很辛苦,腰椎不好,还是每天坚持出摊,说老顾客等着,放不下。麻烦你多帮她宣传宣传,让更多人知道她的麦饼,也让她知道,她的手艺很受欢迎,不是没人要的老手艺。”
陆帆回复:“一定!阿婆的麦饼很好吃,手艺也很棒,值得更多人知道,我会把这个故事写进我的书稿里,让更多人看到手艺人的坚守。”
他掏出笔记本,在新的一页写下:“王阿婆做麦饼西十年,手艺是跟婆婆学的,现在女儿也想传下去,家里做麦饼有一百年了;麦饼的咸馅是梅干菜、五花肉、楠溪江虾皮,甜馅是本地红豆加桂花蜜,咸麦饼加玉米粉更筋道,甜麦饼是纯面粉;炭火炉烤三分钟,外皮脆,里面嫩;村民说出门在外最想念的就是阿婆的麦饼,冻在冰箱里热了也好吃,这就是乡愁的味道,是手艺人的用心。”他还在旁边画了个小小的麦饼,麦饼上画了点梅干菜和肉丁,旁边写着“永嘉”两个字。
陆帆吃完麦饼,付了钱,王阿婆还特意多给了他一块小的甜麦饼,用油纸袋包好,“这个给你路上吃,垫垫肚子,去绍兴的路远,别饿肚子。”她知道陆帆要去绍兴,是刚才排队时听他和旁边的游客说的。
陆帆谢过王阿婆,背着背包继续逛古街。他走到街尾的楠溪江边,江面上的竹筏还在慢慢漂,艄公的歌声顺着风飘过来,调子很悠扬,是楠溪江的山歌,歌词大概是“楠溪江水长又长,滩林两岸好风光,竹筏漂过青山下,麦饼香里是家乡”,歌声混着江风,飘在空气中,格外动人。
他坐在江边的一块大石头上,石头被阳光晒得暖暖的,他手里拿着王阿婆给的甜麦饼,慢慢吃着,看着江水慢慢流。江水里有小鱼在游动,偶尔会跳出水面,溅起细碎的水花;滩林里的白鹭飞过,翅膀展开,像白色的帆;远处的农舍里传来鸡叫,“咯咯”的声音,混着艄公的歌声,像一首乡土交响曲。
他想起苏青说的“饮食是地理的活化石”,楠溪江的山水孕育了麦饼的原料——本地的小麦、玉米、红豆,江边滩地晒的梅干菜,江里捞的虾皮,山里烧的硬木炭,这些简单的食材,在王阿婆的手里,变成了最扎实的美味,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楠溪江人。麦饼的味道,就是楠溪江的味道,是山水的味道,是生活的味道。
陆帆掏出相机,拍了张楠溪江的风景——碧绿色的江水,慢慢漂的竹筏,岸边的滩林,还有远处的青瓦白墙,阳光洒在江面上,像撒了把碎金子,整个画面宁静而美丽。他想,这就是永嘉麦饼的魅力,简单却不普通,它包含了当地人的生活智慧、乡愁记忆,还有手艺人的坚守,值得被更多人知道,值得被写进书稿里,永远留存。
太阳渐渐升高,江面上的雾散得干干净净,阳光变得有些烈,陆帆收拾好相机,背着背包往古街外走。他要去岩头镇的汽车站,坐上去绍兴的中巴车,心里满是收获——不仅吃到了美味的永嘉麦饼,还听到了王阿婆的故事,感受到了楠溪江的乡土气息,这些都将成为他书稿里温暖的一笔。
他想起下一站要去的绍兴,那里有鲁迅故里的茴香豆,有乌篷船摇出的奶油小攀,还有咸亨酒店的黄酒——之前查资料时看到,绍兴的茴香豆是用盐水煮的,加八角和桂皮,吃起来有股香料的味道;奶油小攀是用鸡蛋和牛奶做的,外皮酥脆,里面有奶油馅,像小小的蛋挞;咸亨酒店的黄酒是陈年的,喝起来醇厚回甘。一想到这些,他心里就充满了期待——每一个地方的美食,都有它独特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值得被记录下来,让更多人感受到美食背后的温度和力量,感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巴车驶离岩头镇时,陆帆回头看了一眼楠溪江,江水还是碧绿色的,像块翡翠,竹筏还在慢慢漂,王阿婆的麦饼摊应该还在街尾,冒着热气,飘着香气。他摸了摸背包里的笔记本,里面夹着苏青送的竹叶,还有王阿婆麦饼的故事,这些都是他旅程中最珍贵的礼物,也是他书稿里最动人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