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第一节:抚慰与铁腕——新土的秩序的^_^
巴达维亚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焦糊味与血腥气仍萦绕在断壁残垣之间。但大明王师的龙旗己插遍城堡与港口,宣告着旧秩序的终结与新统治的开始。
郑成功与薛仁贵并未沉醉于胜利的狂欢。战事甫定,庞大的战争机器便迅速转变为统治与安抚的工具。
一队队训练有素的明军士兵,在军官们的严厉监督下,迅速而有序地展开了一系列行动。他们先是全力以赴地扑灭残留的火焰,以免火势蔓延造成更大的破坏。接着,士兵们开始清理街道上的废墟,将那些被战火摧毁的建筑物残骸搬走,使道路恢复畅通。
与此同时,另一批明军士兵则负责掩埋尸体。这些尸体不仅包括明军自己的阵亡将士,还有荷兰军队的士兵以及无辜的平民。无论敌我,都被统一埋葬,以防止瘟疫的爆发。这一举措既体现了明军的人道主义精神,也有助于维护城市的卫生和稳定。
在城中的一个显眼位置,军中医官营迅速建立起来。这里不仅有专业的医官为明军的伤员提供治疗,还向在战火中受伤的华人、土著以及投降的荷兰伤兵提供有限的救治。这一举动不仅展现了天朝的仁义之举,更是稳定人心的必要手段。通过救治伤者,明军向所有人传递出一个信息:他们并不是来征服和掠夺的,而是为了恢复秩序和安宁。
针对城内各族百姓,郑成功迅速发布了安民告示。这份告示以大明皇帝朱由检的名义宣布:巴达维亚乃至整个爪哇,重新回归大明的统治之下。告示中明确表示,对于过去的事情既往不咎,但从今往后,所有人都必须遵守大明的律法,按时纳税并服兵役。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告示特别强调了对守法华商和土著良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护。任何趁乱劫掠、公报私仇的行为都将受到严惩。为了彰显这一决心,数名违反军纪、抢劫华人商铺的明军士兵被当众处以军法,他们的人头被悬挂在城门口示众。这一严厉的惩罚措施不仅极大地震慑了军中的不良分子,也让饱受荷兰压榨的华人与部分土著对明军产生了好感。
对于那些投降的荷兰俘虏和侨民,郑成功采取了区别对待的策略。普通的士兵、水手、工匠、商人和他们的家属被集中起来,受到严密的看管,等待着进一步的处理。这些人可能会被赎买回去,也可能会被当作苦力使用,或者被迁往内地。
然而,对于东印度公司的高级职员、顽固的军官以及宗教狂热分子,情况则完全不同。他们被严格地隔离起来,接受审讯,目的是获取有关荷兰本土、其他殖民地以及公司内部运作的所有情报。这些人被视为潜在的威胁,必须彻底清除他们所掌握的信息。
在这个过程中,“礁石”领导的东厂番子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与一些投诚的土著向导合作,成为了清理荷兰残余势力和甄别潜在威胁的有力武器。一张针对荷兰统治时期与殖民者紧密合作、欺压善良百姓的“爪牙”的清算网络,正在悄悄地展开。
郑成功运用了铁腕手段和怀柔政策相结合的方法,展现出了他卓越的政治手腕。通过这种方式,他迅速在这片刚刚被征服的土地上建立起了初步的秩序。
^_^第二节:星槎破浪——南洋诸岛的臣服的^_^
巴达维亚的陷落,就像一块巨大的石头被猛然投入南洋这片平静的池塘,溅起的水花和涟漪迅速向西面八方扩散开来,波及到了每一个角落。
随着核心堡垒的沦陷和主力舰队的覆灭,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其他岛屿上的残存力量,如锡兰、马六甲以及香料群岛的其他据点,突然之间风得鹤立无援,如同惊弓之鸟一般,风声鹤唳。
郑成功自然不会错过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当机立断,一方面派遣薛仁贵镇守巴达维亚,让他负责继续清剿残余敌军、巩固统治、修复城防等重要任务;另一方面,郑成功亲自率领经过休整和补充的主力舰队,以及那艘己经成为传奇和噩梦象征的“定远号”,踏上了横扫南洋的征程。
大明舰队犹如一条巡游在海洋中的巨龙,气势磅礴,锐不可当。所到之处,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有效的抵抗,敌人往往一触即溃,望风披靡。
在马六甲,那座曾经被荷兰人占领的城市,如今己成为了一座被围困的孤城。当“定远号”的汽笛声远远传来时,城中仅存的荷兰守军们顿时陷入了恐慌之中。他们的士气瞬间崩溃,原本就摇摇欲坠的防线在这一刻彻底瓦解。
尽管这些荷兰士兵们还试图做最后的抵抗,但他们的内心早己被恐惧所占据。面对“定远号”那强大的火力和明军陆战队的凶猛进攻,他们的抵抗显得如此无力。仅仅经过了短暂的交火,荷兰守军们便再也无法支撑下去,纷纷弃城而逃。
最终,马六甲的城门缓缓打开,荷兰人选择了投降。这座曾经繁华的城市,终于回到了大明的怀抱。
而在锡兰,荷兰人的堡垒虽然稍作顽抗,但在“定远号”的重炮轰击和明军陆战队的猛攻下,也很快就失去了抵抗的意志。那坚固的堡垒在炮火的洗礼下变得千疮百孔,荷兰士兵们的斗志也被彻底摧毁。
没过多久,一面白旗在堡垒的上空升起,荷兰人宣告投降。锡兰,这个重要的战略要地,也重新回到了大明的版图之中。
至于那些散布在各处的香料群岛小据点,简首就是轻而易举地被明军所收服。这些小据点虽然规模不大,但却分布广泛,犹如散落在大海上的珍珠一般。然而,面对明军强大的实力和威严,这些小据点根本无法抵挡,纷纷不战而降。
更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当地的土著苏丹和酋长们,对荷兰人的残暴统治早己深恶痛绝、忍无可忍。他们长期遭受着荷兰人的欺压和剥削,生活苦不堪言。当他们得知明军舰队即将到来的消息时,心中顿时燃起了希望的火焰。
于是,这些土著首领们毫不犹豫地主动派遣使者前往明军舰队,献上降表和各种珍贵的贡品,以表达他们归顺大明皇帝的诚意,并宣誓永远效忠于大明。在这些降表中,他们毫不留情地痛斥荷兰人的暴虐行径,详细描述了荷兰人对他们的种种迫害和压榨,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荷兰人的愤恨和对大明的向往。
这些土著首领们恳请王师能够庇护他们,让他们摆脱荷兰人的压迫,重获自由和尊严。对于这些饱受苦难的人们来说,明军舰队的到来就如同黑暗中的一道曙光,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和生机。
郑成功的策略并非简单粗暴地将一切都毁灭殆尽。他深知,若想真正掌控这片广袤的南洋地区,单纯依靠武力镇压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他在对待不同的土邦时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
对于那些负隅顽抗、拒不投降的土邦,郑成功毫不留情地予以严厉打击。他派遣精锐部队,以雷霆万钧之势迅速攻占这些土邦的据点,让他们感受到大明军队的强大威力。然而,对于那些主动归顺的土邦,郑成功则展现出了宽容和优待的一面。
他不仅承认这些土邦的自治地位,还给予他们一定程度的自主权,让他们能够继续管理自己的内部事务。但同时,郑成功也提出了一些条件。这些土邦必须接受大明的册封,成为大明的藩属国,向大明称臣纳贡。此外,他们还需断绝与一切西方殖民者的联系,不得再与他们有任何往来。
最重要的是,这些土邦需要开放贸易,与大明建立起互利共赢的经济关系。这样一来,大明既能够获得南洋地区丰富的资源,又能够通过贸易往来促进双方的经济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土邦选择主动归顺大明。捷报如同雪片般飞回巴达维亚,再由快船迅速送往国内。这些好消息让大明的皇帝和朝廷官员们欣喜若狂,他们看到了帝国版图在南洋地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急速扩张。
曾经那些嚣张不可一世的西方殖民者,如今在郑成功的强大攻势下,己经逐渐失去了对这片富饶海域的控制。他们的据点被一个个攻破,势力范围不断缩小。可以预见,用不了多久,这些西方殖民者就会被彻底驱逐出这片土地,南洋地区将真正成为大明的天下。
^_^第三节:金陵决策——北望旧山河的^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