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调教好了,这‘野败’稻的生命力如此旺盛,结的稻谷肯定比普通的稻种多得多啊!”
“哦!原来如此!”
“这‘野败’稻野性足,草长得猛,说明底子好!想法子把它的劲儿憋到长米上,准成!”
【可我心里清楚,方向没错。】
【“就这个优势,表现在稻谷上,这是结果,表现在稻谷上还是稻草上,那是技术问题。”】
【“我们经验不足,把这个优势摆在稻草上。但是我只要改进配组,可以发挥到稻谷上啊,优势是在这里啊。。。。。。”】
【随后又经过一年艰苦攻关,我带领科研小组成功利用野败,培育出了许多性状稳定的雄性不育系。此刻,我距离成功近在咫尺!】
只见画面一转,袁隆平将一袋袋珍贵的种子郑重地交到各地同行手中,脸上带着释然与期盼。他的身影在那一刻显得无比高大。
【为了加快进度,为了让老百姓早日摆脱饥饿,我做出了一个决定!将这些如同珍宝的种子,无私的分发给全国各地的科研同行进行研究。】
【有人说我傻,把辛苦研究的胜利果实拱手让人,可我心里再明白不过,当国家和人民还在为吃饱饭发愁时,个人的得失又算得了什么呢?!】
古人们的心中思绪万千。他们不禁扪心自问:
“我真的能够做到像他那样吗?在即将取得成功的关键时刻,毫不犹豫地将胜利的果实分享给他人。。。。。。。”
这个问题在他们脑海中不断盘旋,有的人越想越觉得自己似乎无法做到如此大度和无私。毕竟,成功啊?!谁会轻易放弃呢?
“我做不到啊!!”,有古人叹息着,对自己的局限感到无奈。
但古人们也明白,正因为自己无法做到像袁公那样,所以袁公才成为了独一无二的袁公。
“而我只是我。。。。。。”
【全国同行拿到种子后,与我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这极大的加速了杂交水稻的科研进程。】
【终于在1973年9月在无数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为了这一刻,我整整奋斗了13年。】
【首到1975年,我们成功闯过了优势组合选配、制种高产、繁殖高产、这三大难关后,一粒粒承载着希望的种子,像蒲公英一样,纷纷飘向全国广袤的农田。】
【一年后,谱写丰收的诗歌奏响了第一章。以我为主,选育出的南优2号等杂交水稻种子。】
【全国水稻平均亩产从原先的约300公斤左右,跃升至500多公斤,最高可达800公斤以上,实现了30%以上的增产。】
【至此,华夏水稻生产,实现了历史性第二次飞跃,持续千年的低产困境被彻底打破!!】
【从1961年发现那个天然杂交水稻,到1976年杂交水稻传播全国,我走过了整整15年。。。。。。】
【虽然这一路走来,是那么的煎熬,但看到丰收的景象,一切的付出都值得了。因为我知道,这一粒小小的种子在未来将承载起无数条鲜活的生命。】
金色的稻浪在神州大地翻涌着,农民的笑脸如同绽开的向日葵。袁隆平站在稻田边,身影融入这片由他亲手缔造的金色海洋,平凡而伟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