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乃古今不变之真理。
弘农王也并非不能杀,只不过在杀之前要使自己占据大义才行。
如今董卓封弘农王为晋王,弘农王欣然接受,便等于是递给了刘晁一把刀。
但弘农王毕竟曾在少帝,杀他,刘晁虽有借口和理由,但却无大义。
董卓也肯定会以此为借口,对他发难。
不过刘晁也不着急,事不过三,长此以往,日积月累之下,他总有占据大义之时。
在此之前,无非是多耗费些精力,去限制弘农王发展。
期间他还能挖墙脚,何乐而不为。
很快,刘晁便根据徐庶之谋,说服了卢植蔡邕,以及何太后,使得三人出面,一口咬定封王策乃董卓僭越之举,非少帝之意。
刘辩虽然依旧以晋王自居,但却也失了大义,就连秦琼冉闵,也因此对刘辩心生意见。
不过刘辩毕竟不是凡人,凭借着先天好感为基础,蛊惑秦琼二人,言说其不得不以晋王自居的原因,这才得到了二人谅解。
其实刘辩也确实有不得不接受晋王的道理。
陈留王登基,得到朝臣支持,他即便不承认,也改变不了成为废帝的事实。
如今自己又落到刘晁手里,可谓是寄人篱下。
但接受了晋王之封,却是可以让他在表面上,拥有在并州有招兵买马,重新起势的名义。
故而哪怕明知自己这番鸠占鹊巢的行为不占据大义,他还是要如此去做。
如此总好过寄人篱下。
唯有将小命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有资格谈论大义。
不过,他还是小瞧了刘晁对并州的掌控。
刘晁虽然没有阻止他招兵买马,但前来投靠他之人,却是寥寥无几。
除了刘晁不承认他的晋王之称外,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他没有任何底蕴,没有钱粮。
毕竟刘晁只是给他在晋王城内提供了一处府邸以及一些下人。
不承认他的称号,就代表不会给他提供任何帮助。
洛阳城。
董卓得到消息后不由暗自皱眉,再次叫来李儒商议对策。
“岳父大人莫慌,儒这里还有一计乃借刀杀人之策,定能使并州陷入内乱,自顾不暇。”
李儒闻言,不由再次给董卓出谋划策。
“哦?还有何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