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悄然进入了崇祯二年的深冬。
辽西大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往年的这个时候,本该是万物凋零,人人躲在家中,靠着一点点可怜的存粮,苦熬“猫冬”的季节。
但今年的辽西,却呈现出一派,截然不同的,热火朝天的景象。
民安五村,村口的大棚里。
张老三,正和村里的几十个汉子,赤着膀子,干得是热汗直流。
他们,不是在打铁,也不是在练兵。
而是在做粉条。
巨大的木盆里,是用新收获的土豆,磨成的细腻淀粉。加水,和成糊状,然后,通过一个架在滚水大锅上的、布满了小孔的特制漏斗,将淀粉糊,漏入锅中。
雪白的粉条,在滚水中,迅速成型,再由另一头的人,用长长的竹杆挑起,挂在棚内的晾晒架上。
整个大棚,都弥漫着一股,土豆独有的,清甜的香气。
“都加把劲啊!”张老三,如今已是农垦司下属一个生产队的队长,他一边麻利地操作着漏斗,一边对着手下的兄弟们,高声吆喝着,“江南那边,又下了十万斤的订单!咱们要是误了李大人的生意,可吃罪不起!”
“放心吧,队长!”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咧嘴笑道,“咱们现在,浑身都是劲!别说十万斤,就是二十万斤,咱们也给它做出来!”
他的话,引来了一片善意的哄笑。
他们的脸上,没有丝毫被强迫劳作的疲惫和怨恨。
只有一种,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过上好日子的,踏实的喜悦。
因为,李睿,为他们,制定了一套,全新的分配制度——计件工资。
他们每生产出一斤合格的粉条,都能获得相应的“工分”。而这些“工分”,则可以在村里的合作社,兑换成银票、粮食、布匹,甚至是过年才能吃上的,肥美的猪肉!
干得越多,拿得越多!
这种,简单而又公平的激励方式,极大地,调动了所有人的生产积极性。
如今的辽西,早已没有了“懒汉”和“闲人”。
冬天不再是难熬的季节。
而是一个可以,通过各种副业,赚取“外快”,积累财富的黄金季节!
而在村子的另一头,新建成的“总学堂”里,则是另一番,温暖如春的景象。
宽敞明亮的教室里,用上了李睿最新发明的“蜂窝煤炉”。炉火烧得旺旺的,将整个屋子,都烘烤得暖洋洋的。
狗子,正坐得笔直,聚精会神地,听着讲台上,一位从江南请来的、戴着眼镜的老先生,讲授着一门,他从未听过的,新奇的课程。
“格物”。
“同学们,我们今天,要讲的,是‘水’。”老先生的声音,温和而又充满了智慧,“水,遇冷,则结为冰。遇热,则化为汽。此乃万物之常理。”
“但,你们有没有想过,水,为何会结冰?汽,又为何能,推动那重达万斤的蒸汽机?”
“李总兵大人曾言:‘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我们学习‘格物’,就是要去探究,这世间万物背后,那隐藏着的,最根本的道理!”
狗子听得是如痴如醉。
他的手中,拿着一支,由军械司特制的“炭笔”,在一个用草纸装订而成的本子上,歪歪扭扭地,记录着老先生所讲的每一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