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睿的工业化蓝图,宏伟而又激动人心。
然而当计划真正进入到实施阶段时,一个看似微小,却又极其致命的技术瓶颈,如同拦路猛虎一般,横亘在了所有项目,尤其是“蒸汽机”研发的面前。
——密封性。
辽西综合研究院,机械研究所内。
气氛压抑到了极点。
几十名大明最顶尖的工匠,正围着一个巨大的由钢铁和黄铜铸造而成的“怪物”,唉声叹气。
那便是他们耗费了无数心血,按照李睿提供的图纸,制造出的,第一台蒸汽机的原型机。
它的主体结构,已经基本完成。巨大的锅炉,粗壮的活塞,精密的曲轴连杆每一个部件,都闪烁着冰冷的、充满了力量感的金属光泽。
但是它动不起来。
“又失败了”
负责该项目的老木匠,也是如今机械研究所的所长——鲁班(这是工匠们送给他的尊称,本名已无人提起),看着压力表上,那无论如何也升不上去的指针,苍老的脸上写满了疲惫与无奈。
“我们我们已经试过所有的方法了。”他对前来视察的李睿,摇着头说道,“无论是用浸泡了油脂的牛皮,还是用打磨得最光滑的铜片,都无法解决气缸的漏气问题!”
“高压蒸汽,无孔不入!我们现有的任何材料,都无法在活塞的高速往复运动中,保持长久的、有效的密封!蒸汽一生出来,就从活塞的缝隙里,全给泄光了!根本无法推动曲轴,产生有效的动力!”
他的话说出了所有工匠的心声。
他们可以用最精湛的手艺,将每一个金属部件都打磨得如镜面般光滑。
但他们却无法克服,那微米级别的物理上的间隙。
这个问题,看似很小却像一道无法逾越的天堑,让整个蒸汽机项目,都陷入了停滞。
而这个问题所影响的,还远不止蒸汽机。
新建的化工厂里,那些用来输送强酸、强碱的管道,同样因为接头处的密封问题,而频频发生泄漏,危险重重。
甚至连新式火炮的炮闩,也因为气密性无法达到完美,而始终存在着一丝丝火药燃气后泄的风险,限制了其威力的进一步提升。
密封这个在后世看来,一个简单的橡胶垫圈就能解决的问题,在此刻却成了锁住李睿整个工业化进程的,最关键的一把枷锁。
李睿的眉头,也紧紧地皱了起来。
他当然知道,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橡胶。
那种充满了弹性的神奇的“树的眼泪”,是工业时代,最不可或缺的“万能密封胶”。
可是
他去哪里,找橡胶?
橡胶树,原产于遥远的美洲大陆。即便在这个大航海时代,已经有零星的植株,被移植到了东南亚。但想要从那里,获得稳定的橡胶供应,无异于天方夜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