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内阁首辅周延儒跪在殿下,声泪俱下,“赵廷臣乃朝廷命官,李睿一小小百户(消息滞后,京城仍认为李睿是百户),竟敢擅杀上官!此例一开,国法何在?军纪何存?长此以往,那些拥兵在外的武将,岂不是人人都可以为所欲为,视我君臣如无物了?请陛下速下决断,严惩元凶,以正国法!”
他的话,说到了崇祯的心坎里。
作为皇帝,他最恐惧的,就是皇权旁落,号令不出京城。李睿的行为,无疑是触碰到了他最敏感的那根神经。
他的眼中,闪过一丝杀机。
就在他即将下定决心,同意东林党人的请求时,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承恩,却悄无声息地,递上了一份并不起眼的密报。
“万岁爷,这是长公主殿下派人从辽东快马送回的‘家书’。”
“媺娖?”崇祯一愣,有些意外。他这个女儿,平日里虽然聪慧,但从不过问朝政,怎么会突然从辽东送回“家书”?
他疑惑地展开那份所谓的“家书”。
然而,只看了几行,他的瞳孔,便猛地收缩了起来!
这哪里是什么家书!
这分明是一份比祖大寿的奏报,还要详细、还要震撼的见闻录!
信中,周奎以一个普通“商人”的视角,用最朴实、最直观的语言,描绘了一个与他认知中完全不同的宁远卫。
“其地军民,人人有饭食,三日可见荤腥。臣亲见其军士,食土豆炖肉,其量之足,京营亦有不及”
“其兵士,士气高昂,面色红润,非他处边军之麻木可比。问及缘由,皆感念李睿之恩德”
“臣亲见其所产之‘土豆’、‘玉米’,产量之高,匪夷所思。若能推及天下,大明或再无饥馑之忧”
“其所锻之‘麒麟刀’,锋锐无匹,削铁如泥。臣亲见其以此刀,断京营制式佩刀,如斩朽木”
信的最后,周奎写下了自己的判断:
“李睿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富国强兵之术。其人虽行事果决,不拘小节,然其心,实为国为民。辽东有此人,乃大明之幸。若因党同伐异,自毁长城,则亲者痛,仇者快。臣斗胆,恳请陛下明察!”
这封来自“第三方”的、充满了细节和事实的密报,如同一道惊雷,在崇祯的脑海中炸响!
他看着信中那些关于“土豆”、“玉米”、“麒麟刀”的描述,再联想到祖大-寿之前那份被他斥为“荒诞不经”的奏报,一个念头,不可遏制地涌了上来。
难道那份奏报,是真的?
难道这个李睿,真的有如此神鬼莫测的通天手段?
他的心,乱了。
一边是祖宗法度,朝堂清议;另一边,是富国强兵的巨大诱惑,和女儿那封充满了真情实感的血书。
他该如何决择?
崇祯捏着那封信,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他知道,自己的下一个决定,或许将关系到整个辽东的安危,甚至是大明的国运。
“容朕再想想。”
许久,他才从牙缝里,挤出了这句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