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沉默地吃着饭,气氛尴尬得能冻僵筷子。
最后还是刘老师先开口:“你那堂课。。。确实很有新意。”“谢谢,”林远谨慎地回答,“我也是瞎摸索。”“不是瞎摸索,”刘老师摇摇头,“是有备而来。你抓住了评委想要的东西——创新,互动,课堂气氛。”
林远有些意外刘老师会这么说。
“但我还是不明白,”刘老师的声音突然激动起来,“教学难道就成了哗众取宠?扎实的基本功就不重要了?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真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吗?”
他的声音有点大,引来周围人的侧目。
林远想了想,认真地说:“刘老师,我觉得不是二选一的问题。您的基本功非常扎实,这是我的短板。而我尝试的创新,也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如果能结合起来。。。”
“结合?”刘老师苦笑一声,“怎么结合?难道一边讲古文一边玩积木?”
这话带着明显的讽刺,但林远没在意:“不一定非要用积木。但可以思考如何让知识更贴近学生生活,如何让他们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接受。”
刘老师沉默了,低头继续吃饭。
饭后,林远在洗手间遇到刘老师,听见他正在和另一个老教师抱怨:
“。。。现在的教学比赛都变味了,不比基本功,比谁更会搞花样。我们那时候。。。”另一个老师附和:“是啊,老老实实讲课的反而不受欢迎了。”
看到林远进来,两人立刻停止了对话。
下午的比赛继续,但大家的注意力明显己经不集中了。很多人都在讨论上午的两节课,对比之鲜明成了热议话题。
林远听到各种版本的评论:
“一个是未来教育,一个是过去式。”“刘老师输得不冤,确实太沉闷了。”“但林老师的课真的算语文课吗?感觉像综合实践课。。。”
这些议论让林远既高兴又不安。高兴的是自己的创新得到认可,不安的是刘老师可能受到的伤害。
傍晚时分,所有比赛结束。组委会宣布第二天上午公布结果。老师们陆续离开,刘老师第一个拿起包就走,没和任何人打招呼。
林远本想追上去,却被几个其他学校的老师围住:
“林老师,能分享一下你的备课思路吗?”“那个积木教学是怎么想出来的?”“有机会来我们学校做次分享吧!”
等林远脱开身,刘老师早己不见踪影。
回学校的路上,林远收到一条微信,是陈雪发来的:“听说你的课惊艳全场?刘老师回来时脸色很差,首接进办公室没出来。”
林远叹了口气,回复道:“刘老师讲得很扎实,只是风格不同。”
陈雪发来个白眼表情:“得了吧,王主任都快笑开花了,逢人就说我们学校两个老师风格互补。”
林远摇摇头,放下手机。车窗外的街景飞速后退,他的心情却有些复杂。
胜利的喜悦被一种莫名的愧疚感冲淡。他想起刘老师灰败的脸色和微抖的手,想起那句“教学难道就成了哗众取宠”。
也许这就是成长的代价——有人前进,就有人被超越。但教育不应该是零和游戏,而是共同进步的事业。
他拿出手机,给刘老师发了条微信:“刘老师,今天您的《荷塘月色》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特别是对文本的精细解读。有机会想向您请教。”
消息发出后,久久没有回复。
林远叹了口气,知道这道隔阂不是一时半会能消除的。
但至少,他尝试了。
车到站了,林远拎起包下车。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如同此刻复杂的心绪。
明天结果公布,无论输赢,他都知道自己在这条教学创新的路上,才刚刚起步。
而如何与传统和解,与同行共进,将是比任何比赛都重要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