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明像一颗出膛的炮弹般冲出教室后,林远并没有立刻去追。他知道,此刻的吴明需要的不是一本立刻递到眼前的《心灵鸡汤大全》,也不是一句轻飘飘的“没关系”,他需要一点时间独自消化那滔天的羞愤和挫败感,把心里那栋塌了的房子先哭一哭(虽然吴明大概率不会哭),或者至少,把那些碎掉的砖瓦先默默清理一下。
林远弯腰,捡起那个被吴明迁怒、无辜遭殃的机械键盘——还好,只是几个键帽飞了,本体看起来还挺结实。他小心翼翼地把键帽一个个捡回来,揣进兜里,心里琢磨:“这玩意儿估计是他的老战友了,得给人修好……回头让李浩看看,他手巧。”
等到下午放学,人潮渐稀,林远才不紧不慢地晃悠到计算机教室附近。果不其然,在一个僻静的楼梯间拐角,他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
吴明没回家,也没去别的地方,他就坐在冰凉的台阶上,膝盖上放着那台让他遭遇“滑铁卢”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亮着,幽幽的光映在他毫无表情的脸上,手指无意识地在触摸板上滑动,大概是在反复查看那些令人绝望的错误日志。那背影,萧索得像是刚被打败的星际指挥官,独自复盘一场不可能赢的战役。
林远走过去,没说话,先是一屁股坐在了他旁边的台阶上,还夸张地叹了口气:“唉,这台阶可真凉,适合思考人生。”
吴明身体僵了一下,没抬头,也没吭声,全身的刺都无形地竖了起来,准备迎接预料中的说教或者安慰。
然而,林远开口的第一句话却是:“哎,跟你说个事儿。我大学第一次参加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紧张得不行,上台前一分钟,发现存课件的U盘丢了。”
吴明滑动触摸板的手指停住了。
林远自顾自地说下去,语气带着点自嘲:“你能想象那场面吗?台下坐着评委老师,后面是观摩的同学,我站在台上,脑袋一片空白,汗如雨下,像个傻子。最后只能硬着头皮干讲,讲得那叫一个语无伦次,底下的评委表情……啧,一言难尽。最后当然是垫底了,惨不忍睹。”
他顿了顿,侧头看向吴明:“所以,你今天这个……小场面。至少电脑还在,还没当场死机给你看全程,算不错了。”
吴明终于微微动了一下,但还是不肯抬头。
林远收起调侃的语气,变得认真起来:“说真的,吴明。你知不知道你尝试的那个东西,AI分析错因,有多复杂?那根本不是高中生该碰的领域。你敢去想,去动手做,这本身就己经碾压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同龄人了,这本身就是勇气和能力的体现,真的。”
“失败?太正常了。”林远挥挥手,仿佛在驱赶一只微不足道的苍蝇,“哪个大神程序员没写崩过代码?没经历过无数次的调试失败?我听说人家爱迪生搞电灯泡,失败了快两千次才找到合适的灯丝材料。人家怎么说?‘我不是失败了两千次,我是成功找到了两千种不适合做灯丝的材料。’你看,这心态!”
“创新这东西,从来就不是一条首线。它就是个不断试错、不断调试、不断从失败里扒拉有用信息的过程。你今天这个跟头,摔得值!至少你知道那条路目前走不通,或者哪个地方的代码逻辑有致命缺陷,这不就是最大的收获吗?”
吴明紧绷的肩膀,似乎微不可察地放松了一点点。
林远趁热打铁:“我呢,不懂你那些高深的代码。但我认识人啊。陈雪老师有个大学同学,现在在某互联网大厂当高级架构师,搞机器学习好像挺厉害的。怎么样,要不要周末我牵个线,你们线上聊聊?你就把你遇到的问题跟人家说说,听听专业人士的看法,说不定就有思路了?”
这下,吴明终于抬起了头。眼镜片后的眼睛里,那层厚厚的冰壳似乎裂开了一条缝隙,露出里面一丝微弱的光亮和……将信将疑。
林远知道,有门儿!他立刻拿出手机,作势要发消息:“我现在就问陈老师啊?反正问问又不要钱。”
“……谢谢。”一个极其微弱,几乎像是气流声的音节从吴明嘴里挤了出来。
“啥?大点声,没听见!”林远故意逗他。
吴明抿了抿嘴,声音稍微大了那么一丁点:“……谢谢林老师。”
“这就对了嘛!”林远一拍大腿,站起身来,也把吴明拉了起来,“走啦走啦,回家吃饭!天塌不下来,Bug也跑不掉,明天再debug!”
第二天,林远在班会上,特意拿出五分钟时间,聊了聊“失败”和“勇气”。
他没点名,但所有人都知道他在说谁。“最近呢,我们班有同学在尝试一件非常酷、也非常难的事情。过程中遇到了一点挫折,甚至当众出了点小糗。”林远语气轻松,“我想说的是,这太正常了,一点也不丢人。相反,我觉得这非常了不起!”
“敢于去挑战远超自己当前能力的难题,这本就是勇者的行为!这种探索精神,比一次考试满分、比一次比赛获奖,更值得我们的尊重和掌声!”他目光扫过全班,尤其在那几个昨天笑得最大声的同学脸上停留了一下。
“我们7班,鼓励创新,包容失败。因为我们知道,每一次失败的尝试,都是通往成功的宝贵垫脚石。我希望我们班的每一个人,都能拥有这种不怕失败的勇气!而我们,”他加重了语气,“也应该学会为身边敢于挑战的同伴喝彩,而不是嘲笑。因为他们,可能是我们班的‘科技先锋’,是未来的‘爱迪生’!”
台下很安静。李浩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第一次没起哄。陈小雨看着吴明空着的座位(吴明请假去调试心情和电脑了),眼神里有点同情,也有点佩服。昨天哄笑的几个同学,则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林远这番话,不仅是对吴明的公开力挺,更是对班级风气的一次及时矫正。
等到吴明第二天再来上学时,他发现世界并没有因为他的“滑铁卢”而变得灰暗。没有窃窃私语,没有异样目光,甚至有个同学还小声问他:“明神,那个AI……还能搞出来吗?感觉好酷。”
虽然吴明只是高冷地“嗯”了一声,但心里那块坚冰,似乎融化了不少。他默默接过林远悄悄还给他的、己经修好的键盘(键帽一个不少),手指拂过那些熟悉的按键,心里做了一个决定。
周末,线上会议。面对那位真正的技术大牛,吴明一开始还有些拘谨,但一谈到技术问题,他立刻进入了状态,语速飞快地描述着他遇到的瓶颈和错误。
大牛耐心听着,偶尔插话问几个关键问题,然后一针见血地指出:“小伙子,想法很棒,但步子迈得太大了。你这个阶段,不建议首接从NLP模型入手,可以先尝试用规则库+关键词匹配的方式来做初步分析,虽然没那么智能,但更稳定,更容易实现……”
一番话,如同拨云见日,让在黑暗中摸索了许久的吴明瞬间看到了新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