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双方愉快地商定,西洲公司无偿借展十五件藏品,为期三个月。博物馆方面则负责保险、运输和布展,并承诺在展览中给予“西洲再生资源回收公司”显著的标识和感谢,同时颁发盖有文化局和博物馆公章的“热心公益事业”荣誉证书。
孟西洲甚至还主动提出,展览期间,他可以派公司员工(主要是大壮和小辉)轮流去现场做志愿者,为观众讲解这些老物件背后的故事,进一步体现公司的社会担当。
钱馆长和文化局的干部对此大为赞赏,觉得孟西洲这人“上道”、“有觉悟”,表示以后市里有什么相关的文化活动,一定优先考虑西洲公司。
送走钱馆长一行,孟西洲长长舒了一口气。这步棋,走对了!虽然没什么首接经济利益,但和官方搭上了线,拿到了护身符一样的荣誉证书,提升了社会形象,这比赚几万块钱重要得多!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他暗中观察了所有人的反应。大壮和小辉听说要去博物馆当志愿者,都很兴奋,觉得是露脸的好事。李文翰仔细核对着借展协议条款,一如既往的谨慎。两个退伍兵兄弟依旧沉默地守着仓库。
似乎……谁都没有异常。
但他心里的那根刺,并没有消失。
几天后,“迎回归民间收藏精品展”在栾城博物馆隆重开幕。市里领导来了不少,剪彩讲话,很是热闹。本地电视台和报纸记者也来了,拍照采访。
孟西洲带着公司全体员工,穿着统一订做的文化衫(印着公司logo和“支持文化公益”字样),精神抖擞地出现在开幕式上,成了现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钱馆长特意在讲话中表扬了西洲公司的公益精神,镜头对准了孟西洲和他带来的那些展品。
第二天,栾城日报的文化版就刊登了展览开幕的消息,还配发了一张孟西洲在展品前接受采访的照片,文章里提到了“本地优秀民营企业西洲公司热心支持文化建设”云云。
虽然只是地方小报,但在97年的栾城,这己经是了不得的正面宣传了!公司电话一下子成了热线,很多市民打电话来询问那些老物件的故事,甚至有人想上门卖东西或者洽谈合作。
公司的社会形象和知名度,一下子提升了好几个档次。连之前有些看不起“收废品”的周边邻居,看孟西洲的眼神都多了几分尊重。
孟西洲趁着这股热度,又让李文翰以公司的名义,向市里即将成立的“下岗职工再就业帮扶基金”捐了五千块钱(用的是那二十万港币兑换的钱),再次赢得了官方和舆论的一片好评。
这一连串的公关组合拳打下来,西洲公司的形象顿时变得“根红苗正”,孟西洲也俨然成了栾城民营企业家里“有文化、有担当”的代表人物。
暗地里的汹涌波涛似乎被这层光鲜亮丽的外衣暂时掩盖了下去。
但孟西洲并没有被冲昏头脑。他知道,这一切都是表象,是为了争取时间和空间。那个隐藏在身边的眼线,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
他变得更加谨慎,重要的事情不再在公司里商量,核心的藏品(尤其是那些标记物)也悄悄转移到了更隐蔽的地方。
就在展览开幕后一周的一个晚上,孟西洲接到了一个意外的电话。是钱馆长打来的,语气有些严肃和神秘:
“孟老板,没打扰你休息吧?有件事……想私下跟你咨询一下。今天省文物局的一位老专家来看展览,对你提供的那几件工业机械零件特别感兴趣,尤其是那个德国天平的部件,问了很多细节,比如……具体的发现地点,还有没有关联的其他零件……我感觉,他问得特别细,有点……有点超出一般参观者的好奇了。我想着还是跟你说一声好…”
省文物局的专家?对那个德国天平部件特别感兴趣?问发现地点和关联零件?
孟西洲的心猛地一沉!
那个天平部件,是他最早在纺织厂废料堆里发现的、带有三角标记的神秘物品之一!也是协会最初找上他时,似乎格外关注的东西!
省里的专家……怎么会突然对这个如此感兴趣?!是单纯的学术研究?还是……另有所图?!
难道协会的手,己经通过官方渠道伸过来了?!
公益形象难掩暗流汹涌!省城专家突查标记物!协会魔爪竟己伸向官方?内鬼未除又遇新危机!孟西洲的护身符能否抵挡?天平部件隐藏的真正秘密为何?下一步该如何应对这来自明暗双线的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