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阶眼中闪过不易察觉的光芒,平静地回答。
“殿下,杨帆虽被陛下委以变法事宜,但始终未有正式部院官职或阁臣名分。此前几项大事,如清丈田亩、整顿漕运,明面上也多是张居正或其他大臣领衔奏报。
他来与不来朝会,并无定制约束。朝廷之上,没有过不去的坎。前朝大学士中,亦有常年不视事、不入朝者,并非特例。”
众人听了,虽然觉得徐阶的话从制度上讲没错,但心中都清楚杨帆的实际分量和影响力绝非寻常。
真把他这样一个立下大功、又深得变法核心的人物完全晾在一边,似乎也不是长久之计。
况且,皇上对杨帆的真实态度究竟如何,至今仍是一个未知数,谁也不敢断言陛下是否真的就此冷落了杨帆。
这时,新晋的东阁大学士赵贞吉上前一步,向裕王躬身提议。
“殿下,陛下诏书虽令严阁老领政,然其核心仍在‘以期天下焕然一新’。臣以为,此意非是放弃变法,恰恰相反,乃是希望加快步伐,尽快见到新气象。
张居正张大人虽干练,然江南变法千头万绪,或需得力之人协助统筹,以彰显殿下监国后推陈出新之决心。”
他顿了顿,语气恳切。
“臣不才,愿请命南下,前往江南,佐助张居正大人,共同推进变法诸事,务求实效,以副圣意与殿下之望。”
裕王闻言,仔细思索。赵贞吉此人素有才干,且立场相对中立,并非严党核心,也非徐阶嫡系,派他去协助张居正。
既能体现自己对变法的支持,也能起到一定的协调与监督作用,确实是个合适的人选。
他看向徐阶、李春芳等人。
“诸位先生以为如何?”
徐阶略一沉吟,便点头道。
“赵大学士老成持重,精通经济事务,若能南下协助叔大(张居正),确能加速变法条规在各省的推行,于国于民皆为有利。老臣附议。”
李春芳也表示赞同。
“赵大人前往,正可体现殿下重视变法之诚意。”
见众臣意见统一,裕王便做出了决定。
“好。既然如此,便有劳赵先生辛苦一趟。南下之后,凡事多与张先生商议,江南情势复杂,务必稳妥行事。”
赵贞吉连忙躬身领命。
“臣必竭尽全力,不负殿下所托。”
徐阶又特意嘱咐了一句。
“贞吉啊,叔大在江南已久,情形熟悉,你去了之后,当以尊重为辅,遇有重大难决之事,务必及时奏报殿下知晓。”
这话既是提醒赵贞吉要摆正位置,也是暗示他需保持沟通,勿要完全被张居正或地方势力所影响。
赵贞吉自然明白其中深意,恭敬应道。
“谨遵元辅教诲。”
此时,李春芳似乎想到什么,面带忧色地提醒道。
“殿下,诸位,陛下此番安排,固然明晰,然圣心难测。需警惕陛下是否会再次……再次运用帝王心术平衡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