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只求速死 的前一句 > 第五百九十一章 鼓舞士气(第2页)

第五百九十一章 鼓舞士气(第2页)

杨帆想到,自己的优势在于民心,要稳住这一优势才能化解南征危机,而“公开选兵”便是抓住民心的奇招。

此前此计或许行不通,但莽应龙大军北犯的消息让百姓恐慌,此时民心可用,一声号令,百姓多半愿意保家卫国。

不过他担心沐朝弼会反对,看到王大任站在一旁神情沮丧,想必是顾忌自己手中的把柄,便有了主意。

杨帆先向王大任搭话,提及有良策。

“王大人,本官有一良策,可解眼前之危,不知你意下如何?”

杨帆笑着问道。

众人顿时觉得奇怪,行军打仗之事怎会先对巡方御史说。王大任立刻明白杨帆是要自己支持,当下表示相信杨帆的良策。

“杨大人所言,定是良策!在下相信杨大人的判断!”

王大任恭敬地说道。

随后,杨帆转向沐朝弼,提出“化民为兵”的策略。

“沐国公,本官有一策,可解粮草之困,亦可壮大军威。此策,便是‘化民为兵’!”

众人顿时产生兴趣,沐朝弼本想拒绝,王大任却突然鼓掌称赞,称民气可用,还意有所指地看着沐朝弼。

“杨大人此言,正中要害!民气可用,此乃良策!”

王大任大声赞叹道。

沐朝弼惊觉若百姓都听从杨帆,自己即便有五万大军也难占优势,刚想反对,却在杨帆和王大任的注视下退缩了。

他意识到王大任知晓自己诸多见不得人的事,若王大任发难,自己后果难料,只好询问具体如何“化民为兵”。

“杨大人,这‘化民为兵’,具体如何实施?”

沐朝弼问道。

杨帆提出“选兵点将”,帐内一片哗然,众人觉得这或许是个好办法。

他解释说。

“永昌府是大明屯兵重地,民气坚韧,昔年诸葛武侯在此驻军平定南中,汉夷之民皆心悦诚服,如今家国危难,可借武侯南征之名传檄乡里,邑中少年定会踊跃参军,或许能一夕成军。”

游居敬等人纷纷称赞,连沐朝弼手下的一些指挥也表示附和,沐朝弼无奈点头,又瞪了王大任一眼,王大任则暗自想着是因杨帆捏着自己的把柄才如此。

王大任又称杨帆如今担任军师,与诸葛武侯当年的身份相呼应,实乃天意,众将皆认同,毕竟他们看重运势,且听闻杨帆是福将,曾在华亭之战中避过灾祸,便再无疑虑。

杨帆当即让人取来白布,写下“大明军师南征选兵,贪生怕死者勿来!“

的条幅,字迹酣畅有力,自带杀气。

沐朝弼看后,感受到字句中的正气,联想到开国之初将帅和合的豪气,思绪万千。

他虽不像严家人那般不顾国家安危,但也不愿支持杨帆的变法,内心在家国情怀与个人前途间挣扎,一时无言。

之后,杨帆提出明日进城,在武侯祠选兵点将,沐朝弼点头同意,随即命令安效良、王福立刻开拔,并要求他们沿途随时禀报军情,二人领命。

杨帆还叮嘱安效良和王福,若遇莽应龙前锋切勿硬拼,要仔细观察对方佛朗机兵和火枪兵的数量、配伍、布陈、填药速度等细节并上报。

沐朝弼和游居敬见状,都暗自认可杨帆确实经历过战阵,临危不乱且能抓住关键。

次日拂晓,永昌卫城门大开,五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开拔进城。

城中百姓早已得到知府刘彰宽的通知,纷纷避让到街道两旁。

官军步伐整齐,盔甲鲜明,刀枪林立,在城中巡阅一圈后,全军从南门出城,屯扎在南面山口关隘之处。

杨帆和游居敬没有随大军出城,而是留在城内。

在东门,他们搭建了一个选兵台,一丈见方,虽不大却有七八尺高。

台上仅有一根杆子,杆上挂着杨帆亲笔所写的条幅,黑白之色在微风中显得格外醒目。条幅上写着八个大字。

“大明军师南征选兵,贪生怕死者勿来!”

知府刘彰宽见沐朝弼不再作梗,又念及强敌莽应龙大军压境,若永昌失守自己难辞其咎,便决定全力执行杨帆的方略。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