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号令传开,火器营的士兵们迅速调整步伐,从急行军转为整齐的队列行进。
朱翊钧满意地点点头,这支由他亲自训练的精锐之师,无论何时都保持着严明的纪律。
当他们接近城门时,城头上突然爆发出一阵欢呼声。
“是朱大人!朱大人来了!”
“看,那是火枪兵!我们有救了!”
朱翊钧抬头望去,只见城墙上挤满了衣衫褴褛但精神抖擞的义勇。
他们中许多人挥舞着简陋的武器,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神色。
就在这时,城门缓缓开启,一名身材魁梧的汉子单骑而出,在护城河边勒马停下,翻身下马后对着朱翊钧恭敬跪拜。
“末将殷小虎,参见朱大人!”
朱翊钧策马上前,打量着这个自称殷小虎的义勇头目。
此人约莫三十出头,面容刚毅,眼神沉稳,虽然穿着粗布衣裳,但举手投足间自有一股军人气质。
“起来说话。”
朱翊钧微微颔首。
“你们有多少人?刘大人有何吩咐?”
殷小虎站起身,声音洪亮。
“回大人,我们共五千义勇,刘大人命我们协助县令守城,严令不得出城迎敌。”
朱翊钧暗自点头,刘应节确实老成持重。
这些义勇虽然士气高昂,但缺乏训练,贸然出城只会徒增伤亡。
他抬头望向城头,那些义勇们仍在兴奋地交头接耳,有人甚至激动地跳了起来。
朱翊钧眉头微皱,这样的纪律性,如何抵挡凶残的倭寇?
“安静!”
朱翊钧突然一声暴喝,声音如雷贯耳。
城头上瞬间鸦雀无声,所有人都怔怔地看着这位朝廷大员。
“倭寇将至,尔等如此喧哗,成何体统?”
朱翊钧厉声道。
“守城最重沉稳,如此浮躁,如何御敌?”
城上的义勇们面面相觑,不少人羞愧地低下头。
朱翊钧见状,语气稍缓。
“不过尔等报国之心可嘉。本官在此承诺,此战之后,凡立功者,皆赐良田十亩,编入屯垦卫,从此便是国家的人了!”
这句话如同一颗火星落入干柴,城头上先是一静,继而爆发出震天动地的欢呼。
“大明万岁!”
“朱大人万岁!”
“我们也是国家的人了!”
欢呼声中,一个身着官服的中年男子匆匆赶到城头,看到这一幕,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下官平湖县令刘存义,参见朱大人。”
那官员回过神来,连忙行礼。
朱翊钧点头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