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官临行前,他们还特意设宴相送。”
朱翊钧轻叹一声。
“我何尝不想再去看看?只是眼下朝中事务繁杂,实在抽不开身。”
吕坤适时插话。
“徐侍郎,听闻你精通堪舆之学?老夫对此颇有兴趣,不知可否请教一二?”
朱轼连忙摆手。
“吕大人折煞下官了。谁不知吕大人学贯古今,下官才该向您讨教才是。”
朱翊钧眼中带着精光。
他记得朱轼确实是明朝后期有名的风水师之一,这种人才未来或许有大用。
不过眼下,他更看重朱轼的办案能力。
“徐侍郎。”
朱翊钧直入主题。
“我想请教,若让你清查高拱党羽,你会如何着手?”
朱轼神色一肃,沉思片刻后道。
“回殿下,高拱党羽其实不难查清。这些人平日聚在一处,许多同僚心中都有数。下官建议,可公开告知各部,凡高拱党羽自首者,从轻发落。如此一来,事半功倍。”
吕坤眼前一亮。
“妙计!如此一来,既能分化他们,又能避免大动干戈。”
朱翊钧满意地点头。
“徐侍郎果然深谙人心。此法甚好,就这么办。”
朱轼见自己的建议被采纳,继续说道。
“大人,下官在查阅刑部案卷时,还发现一个疑点。”
“哦?”
朱翊钧来了兴趣。
“说来听听。”
“工部尚书董份在这次山长联名上书乱政中起了关键作用。”
朱轼压低声音。
“董份不仅是南浔人,而且这次奴变的关键人物董宏,正是他的侄子。”
朱翊钧与吕坤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讶。
“徐侍郎果然目光如炬。”
朱翊钧赞许道。
“这个董份,确实值得彻查。”
朱轼点头。
“下官认为,董份必须严查。
他不仅是严家在朝中的外援,更与江南奴变直接相关。”
朱翊钧心中暗喜。
朱轼的洞察力远超他的预期,竟然一眼就看穿了案子的关键。
这个案子的真正目标确实是两伙人。
一是严家在朝中的三个外援——董份、郭朴和袁炜;二是严世蕃勾结的那些理学大儒和书院山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