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一个尖声尖气的声音插嘴道。
“你们这些人啊,真没见识!杨帆既然是世子,那自然就不简单了……为什么呀?你们难道忘了,今上不就是藩王即位的?呵呵,那就该谁着急了……”
嘶!嘶!
听到这话,几个胆小的茶客立马转身就走,生怕惹祸上身。
剩下几个胆大的,也都面面相觑。人人心中都浮起同一个念头——这人尖声尖气的,怕不是个太监?
紧接着,另一个更令人心惊的想法在众人心中蔓延。
杨帆是藩王世子,那岂不是也可以即位?那裕王怎么办?
怪不得这段时间,京城出了那么多怪事,严阁老病倒,徐阁老左右摇摆,杨帆在江南大杀四方……
原来,这背后,竟藏着如此惊天的变局!
众人心中各怀忐忑,原本热闹的闲聊氛围变得压抑起来,每个人都若有所思,默默琢磨着这其中可能牵扯出的惊天变局。
他们知道,一场风暴,即将席卷京城,而他们这些小人物,也难逃其中。
自古以来,谣言的流传都遵循着一定的模式。
先有人在深宅密室中编造,再在人群聚集的场所以闲聊的方式散播,随后由几个有身份地位的人充当托儿,并攀扯一个权威信源,谣言便会自然传开。
而关键在于,传谣者必须是有实力的人物,能支付传谣的代价,让传谣者有所收获,比如更接近严世藩的圈子,被其外围人员视为爪牙。
今日的柳泉居,一些眼明的人已然看出,柳掌柜和那个太监一唱一和,表面上互不相识,实则在演戏。能放出这种级别的谣言,除了严家,再无他人。
而太监的参与,更让谣言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因此,从柳泉居等几处茶楼酒舍开始,谣言迅速传遍京城,并通过商人、驿站向直隶及其他地区扩散。谣言一旦达到传播临界点,普通人便会将其当作有趣的故事看待,版本也变得愈发传奇。
这几日,裕王府内气氛反常。
徐阶感到头疼不已,向来随性稳重的李春芳也坐卧不安,谭纶本应早已上任,却被裕王挽留。
恰逢御史邹应龙到场,虽难得见到裕王,却赶上这样的日子,只好坐在角落一言不发。
裕王在堂内踱来踱去,面上满是恼怒,心里却有几分坦然,毕竟杨帆的身世总算有了说法。
前几天,严世藩找到冯保,称杨帆是南边某个藩王的世子,因道士谶语说其命犯孤克,需跟随道士长大,故而前往五台山,那位道士道号“普清”,至于具体是哪个藩王,严家仍在调查。
裕王将信将疑,当即让冯保去宫中找秉笔陈洪,查阅皇家道观的所有档案,却未发现任何关于普清的蛛丝马迹,仿佛此人从未存在过。而越是神秘,裕王就越相信消息属实。
他仔细回想,愈发觉得清晰。
难怪皇上如此支持杨帆,连立国之道都让他言说,杨帆做了那么多离谱的事,皇上反而欣喜,这情形与太祖时代颇为相似。
皇上这般器重杨帆,即便不让他继位,也可能成为另一个燕王。
皇上或许要等到变法成功,才会明诏天下恢复杨帆的身份,再观察自己是否是合格的继承人,若不合格,或许真会让藩王即位。
如今流言已传遍数省,裕王虽摸清了底细,却恼怒自己仍被严家绑架。
他担忧皇上知晓后会心生不满,认为自己亲近严家是因担忧无法继位,那样自己离皇位就会越来越远。
想到这里,裕王急躁起来,埋怨徐阶内阁不该对谣言坐视不理,总得想个办法。
徐阶摇头叹息,称流言越是在意,传播得就越厉害,自古便无太好的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