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隆背着手来回踱步,众人的目光全都汇聚到了李景隆的身上,李景隆道:“不如,分兵!”
分兵?耿瓛、郭镇等人微微一怔,却听李景隆解释道:“本将将派遣一人镇守乌里雅苏台,继续勘察瓦剌主力的位置。”
李景隆伸出手,在地图上指了指,道:“本将则率领主力回防,铲除鞑靼,确保粮道,当然,也要保证皇太孙的安全!”
李景隆的战略,便是先率领轻骑火速赶往和林,设法先找到朱雄英。
其他的主力大军,则在后面跟进,集中兵力先解决粮道的安全再说。
李景隆的战略,是对郭镇、耿瓛战略的折中,表面上看上去没什么大问题。
但李景隆的做法,却让明军进一步分散,给了敌人各个击破的良机。
朱元璋对李景隆的评价很中肯,李景隆看上去谨慎,但行事不够果决,该放弃的放不下,该冒险的时候不冒险,结果就是造成首尾难顾的局面。
洪武二十七年,十月下旬,北平府。
朱元璋背着手,漫步于北平城内营造了八九成的皇宫中,如今的皇宫还差一些细微之处需要雕琢,估摸着再有一年半载就可完成。
云奇小心翼翼地陪在朱元璋身边,道:“陛下,曹国公的战报已经来了,您,是否要现在看看?”
朱元璋微微眯起眼睛,道:“七日前才来过一次战报,声称要分兵,一部分留守乌里雅苏台,一部分回防确保粮道。
九江那孩子,还需要磨炼,若是要回防就该全部回去,不该留下郭镇守在乌里雅苏台,说说吧,九江是不是吃了亏?损兵折将?这才送了战报回来?”
云奇惊讶地瞪大眼睛,说道:“陛下神机妙算,曹国公率领轻骑返回的路上,遭遇瓦剌伏击,折损兵将五百余人。”
同时,留守在乌里雅苏台的郭镇,也遭受了瓦剌的袭扰,损失不小。
李景隆本人倒是没有什么事,不过,李景隆到了和林才知道,朱雄英已经获救。
辽东三千营护送着朱雄英后续抵达和林,众人合兵一处,以和林为中心,重新制定战略。
云奇念诵完战报,道:“既然陛下您知道这曹国公会吃败仗,为何不传讯,让曹国公改变方略?”
朱元璋轻哼一声,道:“将在外,有些事要他们自己去闯,自己去经历,瓦剌、鞑靼已经衰弱,不会伤到我军筋骨,正好让九江、雄英他们历练历练,吃点苦头是好事。”
朱元璋如今最关注的,就是对朱雄英的培养,为了培养朱雄英,有所牺牲在所难免。
应天,皇宫。
朱标执白杨帆执黑,两人正在对弈,不过,这两个人的心思,可没有放在下棋上。
朱标着棋子,轻声说道:“曹国公于杭爱山分兵,决定先肃清威胁粮道的鞑靼军,再对付瓦剌,杨先生觉得,如何?”
杨帆沉默片刻,说道:“中规中矩,不过这样反而陷入了对方的节奏,被瓦剌、鞑靼牵着鼻子走。”
朱标微微颔首,问道:“那杨先生觉得,要如何做才能不被瓦剌、鞑靼牵制?”
杨帆微微一笑,说道:“在鞑靼进攻前,加固营寨,增添大军,守好土剌河南我军营寨,便不会这般被动。”
杨帆用兵谋定后动,是绝对不会让敌方动摇粮道的,这粮道,就是大军的七寸。
杨帆顿了顿,又说道:“不过,以九江只能,瓦剌与鞑靼顶多拖延他一阵时间,不会影响九江击破瓦剌的。”
朱标微微颔首,道:“还有一事,燕王麾下有个名为道衍的和尚,再有几日就会抵达应天。”
道衍和尚兜兜转转,最终还是到了燕王朱棣的麾下,不同的是,在原本历史的轨迹上,道衍和尚辅佐燕王朱棣在北平抵御北方的威胁。
如今,道衍和尚辅佐朱棣,在安南为大明开疆拓土,打下了好大一片领土。
杨帆想了想,说道:“道衍和尚来应天,莫非燕王殿下要对其他的国度用兵了?”
燕王朱棣是个闲不住的性子,安南日趋稳定,朱棣便有了重新起兵的心思。
朱标笑了笑,道:“老四说,占城国紧邻安南,蕞尔小国,最近又与暹罗来往密切,对我大明多有戒备之心,故老四想要在最近两三年内,对占城国用兵,吞并占城,将占城纳入我大明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