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似乎从军营之外传来,是援军么?耿瓛这般想着,但很快耿瓛便彻底陷入昏迷。
洪武二十六年,十一月九日,大明辽东军于土剌河南,追击到了瓦剌军。
双方于土剌河南发生激战,最终,明军正面击溃瓦剌军,救出了长兴侯耿炳文之子耿瓛,以及坚守幸存的一千多明军。
土剌河南之战,瓦剌折损精锐五千,被俘五百余人,一举被辽东军打破了士气。
瓦剌大汗佛家奴不敢纠缠,率领主力往杭爱山方向跑,明军则穷追不舍,大有不剿灭瓦剌主力不撤军的气势!
从土剌河南到和林,再到堆河,大明辽东军连续击破瓦剌军三次,共歼敌一万五千余人。
打得瓦剌大汗佛家奴痛哭流涕,感叹:撼山易,撼辽东军难!
此话被记录在《明史》之中,至于佛家奴是不是真的哭了,还是后世修史的史官为了贬低佛家奴而所写,就不得而知。
初冬,堆河河畔。
杨帆走入军帐之中,就见一个脸色苍白的年轻人,正在兵卒的服侍下服药。
见杨帆入内后,他挣扎着要起身行礼,被杨帆一把按住,道:“耿将军有伤势在身,就不必行虚礼了,身体怎么样?”
耿瓛点了点头,道:“不碍事,这几日静养已经能活动了,大人,是不是又要用兵了?”
距离耿瓛被救下那一日,已经过了五天时间,这五天明军马不停蹄地追击。
杨帆笑了笑,说道:“要用兵,不过这日子越来越寒冷,我军的时间,恐怕不多了。”
耿瓛叹了口气,道:“是末将无能,没能及时将消息告诉给梁国公,不然瓦剌与鞑靼在三峰山,谁都走不了。”
杨帆闻言宽慰耿瓛,道:“这怎么能是你的错?尽人事听天命,你能固守土剌河南,等到我军来援,实属不易。”
耿瓛在杨帆的宽慰下,神情振奋了些,问道:“梁国公那边情况怎么样了?可曾追上了鞑靼?”
杨帆微微一笑,说道:“梁国公已经抵达斡难河一带,此时应该在与鞑靼交战,鞑靼已经成了疲惫之师,梁国公必破之!”
耿瓛的脸色微微涨红,握紧了拳头,道:“可惜末将受了伤,不能随着梁国公征战,破鞑靼,抓鬼力赤!”
耿瓛有一颗建功立业的心,不过运气差了些,杨帆笑了笑,道:“耿将军不必气馁,你有报国之心也有能力,未来立功的机会很多。”
耿瓛露出一抹苦涩的笑意,道:“梁国公若大破鞑靼,将军您再破了瓦剌,以后北方太平再无战事,末将哪还有什么机会。”
杨帆拍了拍耿瓛的肩膀,鼓励道:“大丈夫岂可轻易灰心丧气?就算瓦剌、鞑靼被平,未来出兵倭国,经略东洋、西洋,自有机会。”
杨帆向耿瓛保证,将来出兵倭国,定会给耿瓛谋个职位,这才让耿瓛打起精神。
从耿瓛的军帐出来,王图匆匆而来,告诉杨帆一条重要军情,已经再次锁定瓦剌军主力的位置,瓦剌大汗佛家奴,已带着瓦剌主力从堆河抵达杭爱山东麓,正在休整。
王图轻声说道:“大人,您看是不是要立刻起兵,进攻佛家奴所部?”
杨帆仰起头看了一眼阴沉的天空,道:“最近的一批军粮,还有多久能到?”
王图微微一怔,在心里计算了一下,道:“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再有三日能到。”
杨帆点了点头,说道:“希望老天能多给我军一些时间吧,传令,三军明日清晨启程,直取杭爱山!”
杨帆心知肚明,随着他们靠近杭爱山,明军的补给线越来越长,后勤乏力
若突然天降大雪或者有大风等情况,这运送军粮的队伍能否如约而至还是个问题。
到那个时候,明军后勤粮草补给跟不上,将不得不撤军,结束本次征战。
洪武二十六年,十一月中旬,斡难河。
夜风冷冽,吹打在人的脸上生疼,蓝玉弯腰蹲在地上,望着远处的鞑靼营地,目光锐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