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东海岛堵海大堤要炸掉吗 > (第1页)

(第1页)

第二十一章:新官的第一把火

第一节:冰冷的交接

总场生产技术科的办公室,比陈曦想象中更为沉闷。他被领到一张靠窗的旧办公桌前,这就是他作为副科长(主持工作)的新岗位。前任科长己调离,科里剩下的两位老技术员——钱工和孙工,态度客气而疏离,带着一种审视的目光。

简单的见面会后,李立军不请自来。他如今是科室的“业务骨干”,脸上挂着公式化的笑容。

“陈副科长,欢迎啊。”他特意加重了“副”字,“科里积压了不少各连队的技术问题报告,正好等你来主持解决。特别是三连排水渠那个老问题,拖了快半年了,影响春耕,场领导都很关心。”

他将一摞厚厚的文件放在陈曦桌上,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挑衅。陈曦立刻明白,这是李立军给他的“下马威”,一个烫手山芋。解决不了,他威信扫地;解决了,也是李立军“提醒有功”。

第二节:现场的难题

陈曦没有坐在办公室里看文件,他首接带着图纸,叫上态度相对中立的浅工,下到了三连的田间地头。

问题比文件描述的更棘手。一段近百米的主排水渠严重淤塞塌陷,渠底抬高,导致上游积水无法排出,淹没了一大片即将播种的农田。三连连长张大山急得嘴上起泡。

“老问题了!年年清,年年堵!这段土质太软,水流一冲就塌,清淤的速度赶不上塌方的速度!”张大山指着淤塞的渠段,满脸无奈。

陈曦蹲在渠边,抓起一把湿软的泥土捻了捻,又观察了上下游的水流情况和地势。他脑海中迅速闪过前世处理类似软基问题的工程经验,一个方案雏形渐渐形成。

“张连长,钱工,”陈曦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常规清淤治标不治本。我想试试一个新办法。”

“什么办法?”张大山和钱工同时问道。

“沉排护坡。”陈曦解释道,“我们不用石头(成本太高),就用现成的芦苇和柳条,编成巨大的排垫,固定在容易塌方的渠坡上,再用木桩加固。排垫能分散水流冲击力,柳条活了还能生根固土。这叫‘以柔克刚’。”

这个法子结合了传统智慧和现代土工理念,既就地取材成本低,又极具创新性。张大山将信将疑,钱工则眼中闪过一丝惊异。

第三节:阻力与决心

陈曦将“沉排护坡”方案形成报告,在科室讨论会上提出。果然,李立军第一个跳出来反对。

“陈副科长,你这想法太异想天开了吧?”他嗤笑道,“用芦苇柳条当护坡?那不是小孩过家家吗?能顶什么用?万一失败了,耽误了春耕,这个责任谁负?我们应该采用更可靠的方案,比如申请石料,彻底砌筑!”

他主张的方案,耗资巨大,审批周期长,根本来不及解决眼前的春耕危机。

陈曦平静地回应:“李工,申请石料的方案固然一劳永逸,但远水难解近渴。我的方案成本低廉,材料现成,能立刻组织人力实施。三连的春耕等不起。至于效果,”他看向钱工,“钱工,您是老水利,您看这思路在理论上是否可行?”

钱工沉吟片刻,客观地说:“陈科长的思路……很有创意。在古代水利工程中,确有‘埽工’类似做法。理论上,如果能保证排垫的编织密度和固定强度,在土质松软地段,应该比单纯清淤更有效。”

钱工的客观评价,让李立军的反对显得苍白。

陈曦趁热打铁,立下军令状:“杨场长,张连长,我愿意立下责任状。就用三连这段最难的渠做试验。如果失败,我自愿承担所有责任;如果成功,希望能将此方法在全场类似地段推广!”

他的果断和担当,感染了在场不少人。杨场长最终拍板:“就按陈曦同志的方案办!技术上你负总责,三连出人力配合,尽快动工!”

第西节:火光与暗影

方案获得通过,陈曦立刻投入战斗。他亲自指导三连的知青和村民,如何编织足够紧密厚实的排垫,如何打桩,如何分层固定。王海生和赵劲松也带着一排有经验的骨干赶来支援。

工地上热火朝天。陈曦不再是单纯的指挥者,而是和所有人一样,卷起裤腿,踩在泥水里,示范、检查、纠正。汗水混合着泥水,但他眼中闪烁着专注和自信的光芒。苏晓蔓带着后勤组送来姜汤,看着人群中那个沉稳的身影,眼中满是骄傲。

几天后,近百米渠段的“沉排护坡”工程顺利完成。当上游闸门提起,水流顺畅地通过加固后的渠段,不再有泥土塌陷时,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

张大山用力握着陈曦的手:“陈科长!服了!我老张服了你了!这下春耕有保障了!”

成功的消息迅速传开,陈曦用他的智慧和实干,在新技术岗位烧旺了“第一把火”,彻底树立了威信。连科室里一首观望的孙工,也开始主动向他请教技术问题。

悬念:

然而,就在众人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李立军阴沉着脸,在自己的办公桌前,写下了一封新的举报信。信中,他不再攻击方案本身,而是将矛头指向了陈曦在指导施工时,“不经请示,擅自改动原有渠线设计”,并“疑似利用封建时代的落后工艺,对抗现代化的水利建设”,上升到了“路线问题”的高度。

与此同时,陈曦收到了一排林卫东转来的口信,内容让他心头一紧:之前发现青铜牌和地下祭坛的省里工作组董主任,并未死心,最近又在暗中活动,似乎在搜集关于陈曦“背景”的更多材料,尤其是他与那位海外通信的老教授之间,是否存在“不正当联系”。

刚刚点燃的火焰,似乎正吸引着更多暗处的飞蛾,准备扑来。

第二十二章:沃土难耕

第一节:推广的壁垒

“沉排护坡”在三连的成功,如同在一潭死水中投入巨石,涟漪迅速扩散至整个农场。杨场长在干部大会上点名表扬,要求各连队学习“陈曦经验”,因地制宜进行推广。

然而,理想很,现实却骨感。当陈曦带着技术小组,满怀热情地奔赴其他连队时,迎接他们的并非都是张开双臂的欢迎。

在五连,那位资格老、脾气倔的吴连长,吧嗒着旱烟袋,围着陈曦刚指导铺设好的排垫转了两圈,用脚踢了踢,哼了一声:“玩意儿倒是新鲜。可咱们连的劳力都扑在春耕备种上,哪有多余的人手去割芦苇、编这劳什子?误了农时,谁负责?”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