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东台海堤村 > (第1页)

(第1页)

第七十七章:星火下的暗流与求索

第一节:夜校的灯光

夜幕下的东海军垦农场,以往只有零星灯火与阵阵海涛声相伴。但今夜,位于仓库改建的“业余学习夜校”里,却是人头攒动,灯火通明。

一盏格外明亮的煤油灯挂在讲台前方,将陈曦的身影投在身后那块用旧门板刷上黑漆制成的“黑板”上。他手中拿着半截粉笔,正在讲解基础的力学原理,语言深入浅出,结合着修建防浪堤时遇到的实际情况,让这些平日里摸惯了锄头、铁锹的年轻人们听得入了迷。

“……所以,我们用的杠杆,撬石头省力,就是因为动力臂比阻力臂长。生活中处处是学问,理解了这些,干活不仅能省力气,还能更安全,更高效。”陈曦的声音平和而清晰,目光扫过台下。

台下,是一双双专注的眼睛。王海生坐在第一排,听得格外认真,不时在皱巴巴的本子上记录着。苏晓蔓坐在角落,嘴角噙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目光柔和地落在陈曦身上。就连排长林卫东,也搬了个小板凳坐在后排,双臂环抱,听得若有所思,时不时微微点头。知识的光芒,驱散了白日劳作的疲惫,也照亮了这群年轻人迷茫而渴求进步的心田。这小小的夜校,正如陈曦所期望的那样,成了这片盐碱荒滩上的一片精神绿洲。

第二节:赵劲松的挣扎

然而,在这片看似和谐的氛围中,有一个人却显得格格不入。赵劲松坐在最后一排的阴影里,身体僵硬,眉头紧锁。

台上陈曦所讲的内容,像是一把钥匙,不经意间打开了他心中某个被刻意封锁的角落。他想起小时候,父亲书房里那厚厚的书籍,以及对他“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殷切期望。那些公式、定理,曾是他童年记忆的一部分,却在那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后,被他自己亲手贴上“无用”、“资产阶级”的标签,深深埋藏。

陈曦的讲解,清晰、实用,充满了逻辑的力量,与他过去被灌输的“知识无用论”截然不同。他看到王海生等人眼中焕发出的光彩,看到林卫东这位他敬佩的战斗英雄也在认真倾听,一种前所未有的困惑和动摇在他心中蔓延。

“难道……我真的错了吗?”这个念头一旦产生,便如野草般疯长。他感到一阵心烦意乱,既被知识的魅力所吸引,又为自己曾经的激进和针对陈曦的行为感到一丝羞愧和不安。两种情绪在他脑中激烈交战,让他如坐针毡。他终于无法忍受,趁着大家都在专注听讲的当口,低着头,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仓库。

第三节:海边的质问

清凉的海风带着咸腥气息扑面而来,却吹不散赵劲松心头的烦闷。他独自一人走到远离营区的海边,面对漆黑如墨、涛声阵阵的大海,猛地一拳砸在身旁粗糙的礁石上,疼痛感让他稍微清醒了一些。

“赵劲松啊赵劲松,你究竟在干什么?”他低声嘶吼着,像是在质问大海,又像是在质问自己,“家里的信,白纸黑字,要站稳立场,积极表现……可这里学的这些东西,算什么?这和‘运动’精神相符吗?”

他想起家中来信里提及的外界风起云涌,催促他要在农场“有所作为”,与“旧思想、旧文化”划清界限。可夜校里传授的,明明是能让田地增产、让堤坝更坚固的实用学问。陈曦那个人,虽然来历不明,行事古怪,但他一次次用事实证明了知识的价值——台风预警、试验田成功、搜救渔民、改良堤坝……

“到底什么才是对的?”理想的狂热与现实的成效,家族的期望与内心的求知欲,在他年轻的胸膛里猛烈碰撞,几乎要将他撕裂。他第一次对自己坚信不疑的道路,产生了深刻的怀疑。

第西节:意外的访客与未尽的谈话

就在赵劲松心乱如麻之际,身后传来了轻微的脚步声。他警觉地回头,借着微弱的星光,看到陈曦不知何时也来到了海边,正站在不远处看着他。

“怎么出来了?我讲的力学部分太枯燥?”陈曦的语气很平静,没有嘲讽,也没有探究,就像寻常的问候。

赵劲松愣了一下,下意识地想用惯常的硬词回应,但话到嘴边,看着陈曦在夜色中显得格外沉静的面容,却怎么也说不出口。他扭过头,重新望向大海,生硬地回答:“没有,讲得很好。只是……里面有点闷。”

陈曦走到他身边,与他并肩而立,同样望着远方黑暗的海平面。“海风确实能让人清醒点。”他顿了顿,仿佛不经意地说,“有时候,想不通的事情,不必非要在一条路上钻牛角尖。看看这大海,潮起潮落,自有其规律。有些东西,时间会给出答案。”

赵劲松浑身一震,猛地转头看向陈曦。这番话,看似寻常,却仿佛首接说到了他此刻内心的纠结之处。他想问,你怎么知道我在想什么?你想暗示什么?但看着陈曦那双在夜色中依然清亮的眼睛,所有质问的话都堵在了喉咙里。

陈曦没有等他回答,只是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外面风大,小心着凉。夜校的门,随时开着。”说完,他便转身,不疾不徐地沿着来路往回走去。

赵劲松站在原地,望着陈曦离去的背影,又回头看看深沉莫测的大海,心中波涛汹涌。陈曦最后那句话,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荡起层层涟漪。这个他一度视为“异类”和“对手”的人,此刻却给了他一个模糊,却可能指向不同方向的选择。

夜色更深了,海涛声依旧,但某些东西,似乎己经在悄然改变。赵劲松的内心斗争远未结束,但一颗名为“思考”的种子,己经在他不甘沉寂的心田中,破土而出。

第七十八章:信笺的重量与堤坝的根基

第一节:清晨的涟漪

翌日清晨,起床哨音划破农场的宁静。昨夜海边的短暂交谈,似乎并未在陈曦和赵劲松之间留下任何明显的痕迹。两人在出操时相遇,目光一触即分,赵劲松迅速别开脸,恢复了往常的沉默,只是这沉默中,少了几分尖锐,多了些许难以言说的复杂。

然而,一场无形的风波却悄然在早餐时荡开涟漪。通信员送来了一批信件,赵劲松拿到一封厚厚的家书,立刻走到角落迫不及待地拆开。随着阅读,他的脸色逐渐变得阴沉,手指不自觉地将信纸捏得发皱。周围几个与他关系亲近的知青凑过去低声询问,他只是烦躁地挥挥手,将信纸胡乱塞回口袋,端起碗筷闷头吃饭,周身气压低得吓人。

这一切,都被不远处的陈曦和林卫东看在眼里。林卫东舀了一勺稀饭,压低声音对陈曦说:“看见没?赵劲松家里又来信了。看那样子,估计又是催他‘积极进步’。”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这阵风,看来是越刮越近了,咱们这夜校……树大招风啊。”

陈曦不动声色地喝完最后一口粥,平静地说:“我们教的是能让土地多打粮食、让人少受伤的实在东西,根基在泥地里,不在风口上。”话虽如此,他心中也清楚,风暴来时,从不管你是高树还是小草。

第二节:堤坝上的授课

上午的劳动任务是继续巩固新修的防浪堤。阳光洒在坚固的堤体上,反射出淡淡的光泽。休息的哨声一响,青年们便自发地围拢到陈曦身边。

“陈哥,你昨天讲的那个杠杆原理,我回去琢磨了半宿,”王海生兴奋地比划着,“用在抬石料上,是不是能省不少劲?”

“还有滑轮组,”另一个青年插嘴,“咱们以后往堤坝高处运材料,是不是也能用上?”

面对大家七嘴八舌的提问,陈曦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随手捡起一根树枝,就在平整的沙地上画起了示意图。“海生说得对,看,这里就是支点……至于滑轮组,我们可以这样设计……”他将抽象的力学知识,与眼前具体的堤坝工程完美结合,讲解得生动形象。

赵劲松原本独自坐在远处擦汗,目光却不由自主地被那边的热闹吸引。他竖起耳朵,努力捕捉着陈曦的只言片语,那些清晰透彻的分析,像是有魔力一般,吸引着他挣扎的内心。当他听到陈曦用一个简单的例子,就解释清楚了他们之前费力不讨好的原因时,他下意识地捏紧了拳头,不是愤怒,而是一种豁然开朗的震动。

第三节:晓蔓的探询与“图鉴”的馈赠

午后,陈曦被林卫东叫去商量下一阶段夜校的课程安排。回来时,他发现苏晓蔓正站在堤坝上,迎风而立,白色的医务室罩衫下摆被海风吹得微微拂动,目光落在远方海天一线的壮阔景色上。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