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瓦尼亚军在连续多日的推进与清扫作战后,终于抵达博尔赫洛夫外缘。
从高处俯瞰,这座帝国西部的重要港口城如同一枚嵌入海岸的铁钉。
要塞群沿着半月形海湾分布,背靠陡峭的山脊,正面则是经多年加固的多层防御带。
厚重的堡垒、密布的壕沟将城市与港口牢牢包裹其中。
约瑟夫命令各军团依地形展开,对城市形成包围。
海面方向虽因己方舰队的封锁而失去了补给可能,但要塞区内的海岸炮和反登陆工事依旧令海上接近成为了不可能的选项。
很快,炮兵指挥部也发现了问题。
博尔赫洛夫外层的防御部署巧妙利用了地形起伏与伪装工事,令前沿观察几乎无法首视到关键火力点。
炮击往往只能凭借地图坐标与预估方位进行盲射,命中率极低。
观测气球和前沿侦察小队屡次尝试接近,却都在抵近前被帝国的机枪火力压制,被迫撤退。
炮兵军官们不得不反复调整射击诸元,依靠零星的炮弹落点来修正射击参数,炮轰效率大大下降。
而与此同时,帝国的大批援军此刻正沿着铁路线昼夜兼程,源源不断地向博尔赫洛夫集结。
自内陆而来的列车喷吐着浓烈的黑烟,满载着步兵、炮兵与辎重,沿着山谷铁路缓缓驶入集散站。
随着第一批部队抵达,卸载的火炮很快被牵引进预设阵地,补给库也开始加紧调配粮食与弹药。
对于亚尔采夫而言,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局面。
在雷瓦尼亚军合围尚未收紧、火力未能压制要塞核心之前。
他要用滚雪球的方式不断扩大兵力优势,将这支深入帝国腹地的敌军彻底拖死在博尔赫洛夫的防线上。
要塞防御群与后方铁路网之间的纵深不过十余公里。
这意味着,只要雷瓦尼亚军无法瓦解要塞的防御,帝国便可以不断投入新兵力,哪怕一次只能派来一个团,日复一日的消耗也足以逼迫雷瓦尼亚军攻势减缓。
约瑟夫很清楚,一旦不能速战速决,眼前的围攻战就会演变成一场旷日持久的阵地消耗战。
而这正是雷瓦尼亚此刻最不愿意面对的局面——财政、弹药、补给线,没有一样能撑得起那样的消耗。
在察觉到帝国军尚未完成要塞群外围的外缘工事后,约瑟夫毫不犹豫地下达了突击命令。
清晨的炮火在薄雾中炸响,雷瓦尼亚军的野战炮与榴弹炮对着半成型的壕沟和掩体连续开火,试图在步兵冲锋前削弱敌方火力点。
炮击结束后的哨声一响,步兵便像潮水般冲出集结区,端着步枪向前推进。
帝国守军依托半成型的胸墙、沙袋与机枪阵地展开顽抗,交错的火网在空旷的地带割裂了进攻队形。
雷瓦尼亚士兵不得不在泥泞与弹坑间翻滚前进,战斗很快演变为一段段壕沟之间的短兵相接,鲜血和泥水混成一色。
两日间,外围的每一道临时防线都被反复争夺,阵地几易其手。
到第三日拂晓,雷瓦尼亚军在付出近三千人的伤亡后,终于压迫帝国守军全线收缩,放弃了尚未完全修筑完毕的外缘阵地,退回要塞群内部的永久工事。
帝国方面亦非全无代价,两千余人的伤亡也足以令兵力暂时处于劣势的亚尔采夫皱起眉头,但他知道,真正的防御战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