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中旬,诺维格勒
随着秋风带来的寒意加重,诺维格勒的围城也逐渐走向尾声。
城市的天际线早己被浓烟涂抹得模糊不清。断裂的钟楼、坍塌的街市、焦黑的屋瓦,在晨雾与灰尘中仿佛一座座幽灵的纪念碑。火炮声不再像数周前那般密集,取而代之的是间歇而低沉的隆隆,像濒死者断断续续的喘息。
瓦尔托利亚人的抵抗,己经不再是战术性的行动,而是一种几近宗教般的执念。
他们坚守着围绕着城市核心的最后几个街区,在断水、断粮、弹药枯竭的状况下依旧不肯投降。最初几周,曾有尝试突围的队伍,在夜色的掩护下冲击外线,想要撕开封锁的血口,但几乎无一生还。最后一次大规模突围失败后,城内守军的希望也一并葬送。
在长达两个多月的巷战中,瓦尔托利亚的防御体系被一寸一寸地撕裂,每一个街区、每一栋楼宇,都在反复争夺中化为焦土。
他们的损失沉重。
据雷瓦尼亚战后调查数据显示,瓦尔托利亚方面共有超过二十七万人投入诺维格勒的防守体系——其中包括正规陆军、地方卫戍部队、工厂工人改编的民兵、以及大批内务部的武装组织。首至此时,仅有不到九万余人向雷瓦尼亚军投降,其中相当部分为重伤员或失能者。
其余的,不是在前线被击毙,就是在被包围后自行了断,或是在最后的绝望突围中被彻底歼灭。
但雷瓦尼亚方面也远未以“轻取”二字形容这一胜利。
整个围城阶段,共计投入兵力超过十九万人。其中以主攻城区的第七集团军所承受的伤亡最为惨重。
据作战司令部记录,在巷战最激烈的十月上旬,每日平均伤亡高达三千三百人,个别日甚至突破五千人。
到十月中旬,前线几个主力师己不具备完整建制,多数战斗连队员额只剩原定人数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少。装备损失也十分严重,尤其是半履带装甲车、喷火坦克和工程支援单位,在城市密集区的推进中损毁比例接近70%。某些型号甚至一度告罄。
尤为关键的是人员结构的不可逆转流失。
这次作战中阵亡的,绝大多数是从历经几次大规模战役的老兵——那些精通城市进攻与野战的骨干力量。
雷瓦尼亚训练系统原本寄希望由他们带动新兵完成“战地交接”,但这一系统本身也在诺维格勒被削去了根基。
军团下辖的六个作战营中,有三个在最后阶段被合编为一。还有多个单位在报告中被标注为“损失过半,建议撤编”。
若说瓦尔托利亚的城市是被炸弹摧毁的,那雷瓦尼亚的胜利,则是用血肉堆砌出的。
胜利终将属于雷瓦尼亚,但代价并未因此减少。
而随着那些真正有信仰也有战斗力的老兵不断倒在前线,或是伤重退役回归家庭,雷瓦尼亚军队的整体素质也开始出现不可避免的下滑。
诺维格勒战役结束后,东线总司令部提出紧急增员十万人的动员令。然而帝国本土的人口基数本就有限,西线仍需保持对联合王国可能登陆的防备,南方大陆的战线也要求大量军队维持稳定。在三线吃紧的局势下,东线所能获得的补充兵力,几乎全部来自本土的临时征召。
这些被临时拉入军队的“新兵”之中,大量是原本就不具备参军资格的边缘人群:体能不合格、无基础教育、甚至有犯罪前科者都在这一轮征募中被“破格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