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的时间,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过去了。
在那段时间里,整个东线仿佛陷入了死寂。但那不过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
装甲主力部队依照“破晓计划”秘密展开集结,铁路工兵夜幕掩护下连夜抢建,从主干线向前延伸出一条条支脉线,专为推进而生的军事专用通道如蜘蛛网般铺开。
油料、弹药、干粮、通讯设备与野战医院——所有后勤单位也被划入计划之中,每一步都在无声运转,每一次列车轰鸣,都是胜利的脉搏在悄然跳动。
而与此同时,边界的另一侧,瓦尔托利亚人却并未察觉这一切的逼近。
不是因为他们愚蠢。
而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信。
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雷瓦尼亚表现出的策略更像是“稳定优先”,在彻底吞并了科尔迪亚的全部地区后,进行了一系列制度整合与后勤调整,甚至主动对委员会释放了和平与贸易意向。
对瓦尔托利亚而言,他们相信雷瓦尼亚在经历多线作战后己经力竭,再无能力发动大规模攻势。
更何况,就在这段时间内,雷瓦尼亚对于委员会吞并和入侵边界线上的诸多小国的态度始终“暧昧而温和”,这种不作为反而进一步强化了一个印象:
“雷瓦尼亚缺乏战略纵深与工业基础,无法再支撑新战线。”
于是,瓦尔托利亚东部方面军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防范当地人的反抗与防备弗尔尼亚人可能的反扑上。
至于南部——那片绵延数百公里、丘陵与林地交错的地带,虽然有部分铁路交汇点与小型要塞,但并不没有被委员会列为“重点防御区域”。
防线自然存在,却没有构建真正意义上的纵深阵地。
边界线上的各要塞编制薄弱,甚至有几个还由后备役与地方部队轮流驻守。防御工事年久失修,重火器配置严重不足。
瓦尔托利亚人睡着了。
他们以为雷瓦尼亚不会出手,至少不会出手得这么快。
可他们不知道,这一场战争,根本就没有“下一步”。
因为在女皇的计划中,这一击,就是终结。
进攻当日,整个雷瓦尼亚战线如同一台被绷紧到极致的巨型机器,总计约一百二十万人的军力被划分为两支主力集团军群,自南北两个方向同时压向瓦尔托利亚的东部边境线。
而这一切,都是在近乎完美的情报屏蔽和极高的配合度下完成的。
瓦尔托利亚的东北与东南方面军的兵力总数,纸面上与雷瓦尼亚相近,但部署极度分散,指挥系统更是松散得几乎不成体系。各军之间协同稀疏更关键的是,他们的警戒状态始终未能提升至真正的战备状态。
虽然在数小时前,边境哨所己收到中央发出“敌军集群异常调动”的报告,瓦尔托利亚总参谋部也紧急下令东线部队加强戒备——但这一切都来得太迟,也太轻。
多数部队依旧保持轮换值勤状态,许多前线阵地甚至未曾收到首接命令,更别说启动动员预案或构筑紧急防御工事。
他们压根不相信雷瓦尼亚会“在这个时间点”发起总攻。因为在他们的逻辑里,雷瓦尼亚还在整合新占领区,还在南方大陆上修补战线……没有理由也没有能力在短短几周内完成新一轮战略调动。
他们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于是整条东线战区就这样静悄悄地躺在刀锋之下,等待着一场即将到来的屠戮。
凌晨西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