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来陈粮的事情就这么过去了……至于后头玄水县衙全体官吏整整啃了一年的陈米,这种小事就不必在意了。
在军营里和羽林卫们,外加某个跑来蹭饭的高精带法师一起吃了顿丰盛的早饭,安霁月拿出自己的小本本看了看。今天的第一件事情是突击检查官仓,第二件事是给矮人们送行,而第三件事则是处理辅兵的问题。
“城中总共有多少能上阵厮杀的人?”安霁月对县尉问道。
“禀公爷,此地共有州兵步营两幢,炮营一幢,炮十五门,水陆巡检司陆侯三队,”县尉不假思索地答道,“城内通天塔另有备塔兵一队,武备甚精,骁勇过人。”
安氏震旦的军事体系比较复杂,光是经制兵,也就是正规军就能分成中兵、州兵、镇兵、水师四个主要山头,还有一些独立于这四大山头之外的武装力量。其中,“中兵”最初是指驻扎在京师的部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禁军。他们是朝廷中枢的直属单位,相当于“中央军”。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兵除了拱卫京畿之外,同时还要负责守卫对于震旦而言至关重要的长垣。
中兵经常会派遣一部分部队,前去支援国内的各处重要战场。这种派遣有些时候会长期化,也就形成了所谓的驻防中兵;与之相对应的,驻扎首都的则被称为宿卫中兵。两者的身份并非固定,而是轮换制,谁出门干活谁就是驻防中兵,谁留守看家谁就是宿卫中兵。
然后是州兵。州兵相当于“地方军”,他们同样也是脱产的常备军,只不过定位上属于二线力量。在经制兵四大山头中,州兵是人最多的那个,待遇也是正规军里头最低的,属于典型的拿着最少的军饷、干着最多的活。
至于镇兵,则是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之下才出现的力量。镇兵是精锐野战军,战斗力比州兵强得多,当然成本也高得多。本质上,镇兵的出现是为了避免中兵的力量过度膨胀,毕竟作为“首都军区”,中兵的实力如果太强,非常容易出现某些要命的麻烦,这方面罗马禁卫军以及另一个羊肉味“罗马”的耶尼切里,都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州兵作为一支极其强调性价比的低成本武装力量,便宜是便宜了,但是吧,便宜的代价就是战斗力不那么的理想。大多数时候,州兵依靠数量优势以及少量中兵的支援,足以解决出现在天朝境内的绝大多数敌人;然而中古战锤毕竟是个充满了“惊喜”的鬼地方,驻防中兵也并不是每一次都能及时赶到。
投入更多军费,强化州兵的战斗力是不可能的。强干弱枝乃天朝国策,万万不可更易。可问题又必须要解决,不然总不能看着腹地糜烂吧?于是镇兵闪亮登场。
“可镇兵说白了不还是‘地方军’么,”同样在场旁听的杜斯坦费解地问道,“这有什么区别么?”
“州兵不能增强的根源,在于他们是接受地方衙门与朝廷中枢的双重领导,”安霁月给阿苏尔带法师解释道,“说是这么说,但实际上受限于通讯能力的制约,只要地方上的衙门主官手腕厉害点,地方对于州兵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往往大于中央。”
这话听得县尉满脸尴尬,如坐针毡地在椅子上扭来扭去。
“州兵不能强化,中兵不能扩编,各地羁縻的土知府、土知县们更是得严防死守,”银发红眸的美少女摊开双手,“最后大人物们一合计,得,也别瞎改存量了,还是做增量吧!”
虽然也是“地方军”,但镇兵和州兵的根本性差异,在于前者只受朝廷中枢领导,与地方上不存在任何隶属关系。从政治层面上来说,这一点非常关键。
镇兵一共有十个军级番号,正好对应除了巍京和长垣之外,震旦天朝治下的十处有较大防御压力的地区——这方面的设定其实是安霁月懒得自己想名字,直接照抄了唐朝前中期的十镇节度。其中,安霁月的安西军驻地在上阳,主要工作是镇守蛊海(次元石沙漠)这一大片地区,日常就是和鼠鼠以及食人魔互砍……偶尔也打打混沌恶魔啥的。
“那水陆巡检司又是啥?”带法师继续发问。
“那个啊,那个就是我前面说的,独立于四大山头之外的武装力量,”安霁月一边回忆自己好几年前写的设定,一边答道,“水陆巡检司比较特别,因为他们在编制上隶属于,嗯,工部。”
“纳尼?!你这里居然连工部都有军队了?!”
“很奇怪吗?……好吧确实有点怪。但这个属于现实需求。水陆巡检司的主要工作是巡视各处交通要道,保护过往商旅,也就是专职收拾各路绿林好汉。由于大环境的缘故,有些绿林好汉会一边喊着‘waaagh!!’一边冲过来,还有些绿林好汉身体上总有些奇奇怪怪的变异,甚至最离谱的绿林好汉可能已经死了上千年了,却依然活蹦乱跳的。”
“……”
“于是水陆巡检司应运而生。负责陆路的就叫陆侯,水路则是水侯。除了没有重火力之外,他们的装备、训练和待遇,基本上是和镇兵这种精锐野战军看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