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一个80后的往事 > 第45章 干饭达人(第1页)

第45章 干饭达人(第1页)

刚去南京的时候,有可能是到了身体发育的关键时刻,我的食量可谓巨大。

打个比方:加班的时候我们一般会在隔壁的胖老板娘那边定大碗三鲜面,其他人都是一个人一碗都吃不完,而我一个人可以吃两碗,那可是大海碗装的。

大海碗是一种容量较大的碗,在不同地区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体现和用途。

“大海碗”中的“海”字形容碗的容量大,能盛放较多食物。在老北京,它通常指青花边白瓷碗,早年间北京人吃面常用这种大碗,体现了老北京人爽快、大方的性格。

大海碗一般碗口首径较大,有的可达20厘米以上,碗身较深,容量大。其材质多为陶瓷,常见的有青花瓷、粗瓷等,有的碗会有精美的花纹图案,如花卉、动物、人物等,也有一些是纯色的。

在一些地区,大海碗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例如在陕北地区,红白事宴席上的八大碗会用清一色的大海碗盛放菜肴,体现了当地的饮食文化传统。在浦东,渔民出海特制的海碗用于烧盛河八鲜祭海,蕴含着敬畏海洋的理念。

南京三鲜面虽然没有确切的文献记载其起源时间,但从一些资料中可以梳理出其大致的发展脉络。

有说法认为,南京三鲜面是由三鲜汤演化而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一位从企业单干的老李在十字街口开了一家小吃店,推出了一种用肉丝、猪肝、皮肚、榨菜、小青菜加高汤做的面,当时称为“特面”。后来在他人的建议下,这种面被正式命名为三鲜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鲜面的配料不断丰富,除了最初的几种食材外,还加入了煎鸡蛋、西红柿、黑木耳等,逐渐形成了如今人们所熟知的南京三鲜面的模样。

南京作为历史悠久的古都,其饮食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特点,三鲜面体现了南京饮食风格的包容性,它就像一个大熔炉,将各种美食元素融合在一起,成为了南京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南京有众多知名的三鲜面馆,如戴君华面馆、鸿福面馆等,它们以独特的口味和优质的服务,吸引着无数食客,也让南京三鲜面的名声越来越响亮。

现在南京三鲜面也算是南京的特色传统美食了,以其清淡鲜美、配料丰富而闻名遐迩。

基本配料有皮肚、肉丝、香肠,还会搭配青菜、木耳、鸡蛋等。皮肚炸得酥脆,气孔均匀,能吸收汤汁鲜味;肉丝鲜嫩爽滑,提前腌制入味;香肠多为甜口,肉质紧实。此外,根据季节变化和不同面馆特色,还可能加入雪菜肉丝、丝瓜、猪肚、腰花、猪肝等食材。

汤底以清淡为主,不使用酱油或重口味调料。常见的有高汤底,选用老母鸡、猪骨等食材文火慢炖,汤色清澈、味道鲜美,“咸中带甜”;也有清水煮食材的汤底,通过食材本身的味道提鲜,并加入猪油增加香气。

通常使用含碱的面条,讲究筋道。煮面时水开后放入,用筷子搅拌防止粘连,煮至七八成熟捞出,可过冷水使其更劲道,然后与配料一起翻炒或在高汤中与配料同煮,让面条充分吸收汤汁和配料的味道。

南京三鲜面是南京饮食文化的重要符号,承载着南京人的乡愁与记忆。它不仅是当地居民日常生活中喜爱的美食,也吸引着众多外地游客前来品尝,成为展示南京城市文化的一张名片。

每天的工作都是按部就班、周而复始,没有太多可以叙述的情节,就说件比较有趣的事情吧。

开始去南京苏果超市跟门店沟通时,需要对接各店的店长、主管、财务和理货员,尤其那些理货员大部分都是己婚小嫂子,看我年轻经常拿我开涮,说一些荤段子。

刚开始每说两句荤段子我就会小脸通红,一段时间熟悉之后,我经常把她们说得脸蛋绯红。哈哈!

在公司上班的每周六我休息一天,一般都会习惯上午骑车去夫子庙逛一圈,然后下午去西叔家。

南京夫子庙位于南京市秦淮区,是中国西大文庙之一、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中国西大文庙除了南京夫子庙,还有北京孔庙、曲阜孔庙和吉林文庙。它们是祭祀孔子的重要场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北京孔庙:坐北朝南,位于北京城内东城区国子监街,占地约2万平方米,有西进院落。主体建筑顺次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北京孔庙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大德十年建成,是元、明、清三代皇帝祭孔的场所,规格最高,其大成殿是从前举行祭孔典礼的地方,殿前有600余年树龄的古柏“除奸柏”。

曲阜孔庙:位于山东省曲阜市鲁城街道东华门大街1号,是祭祀孔子的庙宇,始建于鲁哀公十七年(前478年),以孔子故居为庙,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孔庙。历经两千余年的历代重修扩充,占地约14万平方米,殿堂阁庑466间,门坊54座,碑亭17座,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全国三大古建筑群,被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孤例”。

吉林文庙:位于吉林省吉林市松花江畔,始建于1736年,是清朝在东北建立的第一座孔庙,也是东北最大的孔庙。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祭孔升为国家大祀,次年开始拓建新庙。吉林文庙是汉文化传入东北地区的重要标志,也是汉文化与东北少数民族文化互通有无的历史见证。

南京夫子庙:历史可追溯至东晋咸康三年(337年),丞相王导于秦淮河南岸设立太学。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孔庙在东晋学宫基础上扩建而成,称夫子庙。此后历经多次兵火焚毁与重建,1984年,政府对其进行大规模维修和复建,形成如今的规模。

建筑群前为文庙,后为学宫,左右对称,自南向北构成儒学文化中轴线。主要建筑有大照壁、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明德堂、尊经阁等。大照壁位于秦淮河南岸,全长110米,为中国照壁之最;大成殿是主殿,内有孔子画像和《孔子圣迹图》壁画。

夫子庙曾是明清时期南京的文教中心,江南贡院作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见证了无数学子的命运。这里还经常举办秦淮灯会、雨花石展、古代礼仪文化展等活动,是南京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

夫子庙是南京特色小吃的集中地,以“秦淮八绝”为代表,有鸭油酥烧饼、麻油烫干丝、鸭血汤、牛肉锅贴等众多美食,色香味形俱佳,展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说到牛肉锅贴,这些年我也吃过很多地方的很多家,但是只有南京南湖和七家湾的两家清真牛肉锅贴让我至今久久不能忘怀,那味道真的绝了!

清真牛肉锅贴起源于北宋时期,与南京的历史文化紧密相关。

据传,北宋建隆三年春正月庚申初一,因皇太后丧事刚完,宋太祖赵匡胤不思茶饭,一日在院中散步时,闻到御膳房传来香气,原来是御厨正在将没煮完的剩饺子放在铁锅内煎着吃。赵匡胤尝后觉得焦脆软香,便问这叫什么名字,因是用铁锅煎的饺子,他随口命名为“锅贴”。

后来这道锅贴从宫中传到了金陵民间,又经过金陵历代厨师们的不断研究和改进,最终形成了以牛肉为馅料的南京清真牛肉锅贴。

此外,南京七家湾地区是回民的聚居区,回民喜食牛羊肉,为牛肉锅贴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