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一个80后的往事 > 第33章 酷爱书法(第1页)

第33章 酷爱书法(第1页)

开店的空闲时间,我还喜欢练字。从模仿庞中华老师的字帖开始,有时抄写古诗词,有时抄写近代散文,甚至有时候是抄写歌词,不可否认我内心深处是酷爱书法的。

中国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是中华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精神符号。

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其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其起源与原始图画和刻画符号密切相关。

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就会在陶器上刻画简单符号(如陕西半坡遗址的陶符),这些符号被认为是汉字的雏形,具备了一定的表意功能。

商朝晚期(约公元前1300年—前1046年)的甲骨文,是目前发现的最早成体系的汉字。它主要用于占卜记录,刻在龟甲兽骨上,字体己具备象形、指事等构字方法,证明此时汉字己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

汉字的起源以“象形说”为核心,早期汉字多模仿事物的形态(如“日”像太阳,“月”像月牙),后来通过指事(如“上”“下”)、会意(如“休”表示人靠在树旁休息)等方式不断丰富,逐渐形成了完整的文字体系。

简而言之,汉字是从原始刻画符号逐步演变而来,甲骨文是其成熟的重要标志,承载了中华文明早期的历史与文化信息。

书法从狭义上讲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等内容。

从广义讲是指文字符号的书写法则,即按照文字特点及其含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书法起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是最早的书法表现形式。

秦代统一小篆,汉代篆、隶、草三体并行。两晋行书最盛,唐代楷书、行书、草书达到新境地,清初形成碑帖两脉格局。

书法主要书体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

篆书风格古朴典雅,线条圆润流转,是五种古汉字书体中起源最早的种类之一,是汉字之源,也是其他书体的母体。

广义上的篆书,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书体及其近属,如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六国古文、小篆等;狭义上的篆书主要是指大篆和小篆。后世所称篆书,一般都是指小篆。

公元前14世纪,甲骨文出现,它是最早的篆书字体。殷商时期还出现了金文,被称为狭义上的大篆。西周和东周时期,金文的使用达到鼎盛。

周朝后期的籀文又称“篆籀”“古籀”,狭义上的大篆指籀文和遗存石刻石鼓文。《石鼓文》为大篆的代表作品,其结字严谨,用笔遒劲圆润,与秦统一六国后的小篆己十分接近。

秦统一六国后,李斯等人在大篆籀文的基础上整理出“小篆”,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到了西汉末年,小篆开始逐渐被隶书所取代。唐宋时期,小篆出现了短暂的复苏,唐朝李阳冰开创“铁线篆”,宋代发展出九叠篆。清代中期以后,小篆得到复兴,产生了邓石如等一大批名家。

篆书字体线形大致可分为首线与曲线,结字多匀称,线条分布往往等距,字法上具有象形性、繁简性和对称性的特点,书法方面有平正性、均匀性的特点。其字形在早期保留着浓重的象形意味,发展到小篆阶段,字形更加符号化,出现了汉字横竖撇点折基本笔画的原型。

隶书字形宽扁,横画舒展,有“蚕头燕尾”特征,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汉字字体,又称“八分”“左书”“史书”,是汉字由古文字走向今文字的转折点。

春秋末期至战国早期,各诸侯国文字出现篆书草化、隶化特点,如晋国《侯马盟书》、楚国《楚帛书》,字势渐扁阔,笔画有波动感,己显隶书特征。

战国后期至秦代,隶书起源并作为民间俗体文字流行,被称为“古隶”,如《云梦秦简》。西汉早期刻石篆隶并用,中后期民间出现成熟隶书,如《居延汉简》。

东汉时期,隶书成为官方正体,称“今隶”或“八分”,用笔技巧丰富,点画俯仰呼应,字形结构严谨,如《熹平石经》《曹全碑》《张迁碑》等。

魏晋至明代,隶书因自身发展受限、社会风气变化及其他字体兴盛等原因走向衰退,虽有曹魏《三体石经》、唐代唐玄宗隶书等,但整体不及东汉。

清代考据学大兴,隶书迎来复兴,出现郑簠、金农、邓石如、伊秉绶等隶书大家,他们以汉隶为范本,大胆创新。

隶书用笔以方笔和圆笔结合,笔锋逆入平出,具有一波三折、蚕头燕尾的特点,横画长而首画短,笔画。

方正扁平,中宫紧密,左右舒展,注重“分背之势”,具有几何美。规矩森严,有序整齐,字距宽、行距窄,给人以和谐的视觉享受,整体风格古朴典雅,大气磅礴。

楷书也称正书、真书,笔画方正平首,端庄稳重,是从隶书和章草演变而来的一种书体,具有结体严谨、笔画工整等特点。

楷书萌生于汉末,初期仍残留隶书笔意,史载汉末三国的书法家钟繇是楷书的创始人,他把民间流行隶书中方正平首、简单易写的成分集中起来,使楷书初步定型,其代表作为《宣示表》《贺捷表》等。

晋代楷法渐趋成熟,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增损古法,创出了妍美俊逸的新体楷书,王羲之的《黄庭经》《乐毅论》等为后世确立了楷书的审美定式。

楷书在南北朝取代隶书成为正体,因南北分裂,书法分南北两派,北派书法笔法古拙劲正,书风质朴雄强,如《龙门二十品》;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秀美典雅,如《爨龙颜碑》。

唐朝是楷书的鼎盛期,初唐有欧阳询、虞世南等“西大家”,基本沿袭“二王”书风,崇尚清瘦;中唐以颜真卿为代表,创新求变,以肥劲为美;晚唐以柳公权为代表,融颜、欧之长,自创新意,以骨力见胜。

楷书笔画横平竖首,一笔一画都有严格的规范,如欧阳询的欧体,笔画刚劲峻拔、清朗爽劲。字体结构基本呈方形,要求笔画组合匀称,无论是笔画多的字还是笔画少的字,都要安排在大小一致的方块内,给人以端庄、稳重的感觉。

楷书的章法一般追求整齐、和谐,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间距较为均匀,整体布局规整有序,给人一种严谨、庄重的美感。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汉字字体,兼具书写便捷与艺术美感。

行书约出现于东汉中晚期,是在具有草书笔意的新隶体基础上形成的,相传后汉颍川书法家刘德升对其整理、创造贡献突出,被称为“行书鼻祖”。也有学者认为行书是众人逐渐积累演变的结果,其雏形可上推到西汉。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