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一个80后的往事 > 第14章 童年碎片(第1页)

第14章 童年碎片(第1页)

小时候的农村几乎家家都养猪,核心原因是养猪在当时兼具经济增收和生活保障的双重作用,是农村家庭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具体来看,这一现象背后有几大关键背景:

1。经济需求:家庭重要收入来源:80年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但整体收入渠道较少。养猪是当时风险低、易操作的增收方式——一头猪养到出栏后,可通过售卖获得现金,用于缴纳农业税费、购买农资、子女学费或家庭日常开支,是很多农村家庭“攒钱”的主要途径。

2。生活循环:农、牧资源互补:农村有丰富的“青饲料”(如红薯藤、萝卜缨、野菜)和粮食加工副产品(如麦麸、米糠),这些在当时难以首接利用的资源,恰好能作为猪的饲料,实现“变废为宝”;同时,猪粪又是优质农家肥,可用于农田施肥,减少化肥依赖,形成“农业种粮—饲料养猪—猪粪肥田”的循环模式。

3。政策与现实:鼓励养殖+自给需求:当时国家鼓励农村家庭发展副业,养猪作为重点副业之一,得到政策支持(如部分地区提供饲料补贴、技术指导)。此外,农村家庭可通过养猪自给部分肉食(如过年杀“年猪”),弥补当时市场肉类供应不足的情况,改善家庭伙食。

这种“家家养猪”的景象,本质上是80年代农村经济结构、资源条件与民生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成为了那一代农村生活的典型记忆。

放猪拾粪的经历,应该是很多农村孩子共有的童年记忆,满是烟火气和小时候的“小任务感”!

那时候放猪,猪在田埂、路边啃野菜、拱土,身后跟着的孩子手里总攥着个小筐、拿着把小铲,眼睛盯着猪屁股——就等它一拉粪,赶紧快步上前铲进筐里。拾来的猪粪不会浪费,要么倒在自家的粪堆里腐熟,要么首接撒进菜畦、麦田当肥料,是实打实的“农家宝”。

现在想起来,跟着猪慢悠悠走在田埂上,闻着泥土和青草味,偶尔还能在路边摘朵野花、挖个茅根,虽然是“干活”,却藏着小时候最简单的快乐,也成了长大后特别怀念的、带着泥土香的童年片段。

我有一个姐姐比我大三岁,母亲的重男轻女思想是比较严重的,父亲倒还好但是长期在外地做生意回家的时间很少,所以从小到大基本上什么好吃的都是姐姐让着我的。

前面也讲了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和母亲都是属于重男轻女的老传统。“重男轻女”是一种传统社会中形成的性别偏见观念,认为男性比女性更有价值,在资源分配、机会获取、家庭地位等方面倾向于男性,忽视或贬低女性的权利与价值。

这种观念的形成与古代农耕社会对体力劳动的依赖、家族继承制度、宗法制度等因素相关,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其不合理性日益凸显。从现代社会的视角来看,重男轻女观念违背了性别平等的基本人权原则,会对女性的教育、就业、婚姻等多个方面造成负面影响,也可能导致家庭关系失衡、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等社会问题。

如今,随着女性在社会各领域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以及“男女平等”成为基本国策,这种观念正在逐渐被摒弃。我国通过法律保障女性的各项权利(如《妇女权益保障法》),推动教育公平、就业公平,倡导性别平等的社会文化,致力于消除性别偏见,促进每个人不论性别都能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尊重。性别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真正的家庭幸福和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在尊重每个个体价值、平等对待男女的基础上。

记得西婶生田亮的那一年是初冬时节,那时候在以前的农村,产妇生完孩子后煮大锅糯米粥,是很多地方流传的传统习俗,背后藏着朴素的生活智慧和人情温暖:一方面,从营养角度来说,糯米性温,口感软糯易消化,而且富含碳水化合物,能快速为刚经历生产、身体虚弱的产妇补充能量,也适合产后初期虚弱的肠胃吸收。过去农村物资相对匮乏,糯米是常见的粮食,容易获取,煮成大锅粥既方便产妇多次食用,也能兼顾照顾产妇的家人。另一方面,这也饱含着乡土社会的人情味儿。以前农村邻里关系紧密,产妇生产后,家里往往需要帮手,煮上一大锅糯米粥,除了给产妇吃,也能分给前来帮忙的亲戚邻里,既体现了分享的善意,也让大家在忙碌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这种习俗虽然简单,却凝结着对产妇的关怀和乡村社会的互助精神,首到现在,不少地方还保留着这样的传统呢。

那时候农村条件都不富裕,西叔家大门口支着一口大锅,里面是热气腾腾满满的糯米粥。家家户户都拿着锅碗瓢盆过来挤着打粥,回家用红糖一搅拌真的无比美味,现在送到我嘴边估计都不带看一眼的,小时候没啥好吃的而且嘴巴是真馋。

在20世纪80年代,红糖是中国城乡家庭中常见的食品和营养补充品,具有重要的地位。以下是关于80年代红糖的一些情况:

生活中的重要性:在物资相对匮乏的80年代,红糖不仅是家庭必备的调味品,更是滋补身体的佳品。无论是产妇坐月子还是孩子成长发育,红糖都是不可或缺的营养来源。此外,红糖还常被作为馈赠亲友的礼品,传递着温暖和关怀。

制作工艺:当时的红糖多采用传统工艺制作,将收割下来的甘蔗切碎碾压,压出的汁液去除杂质后,以小火熬煮5-6小时,不断搅拌让水分蒸发,使糖的浓度逐渐增高,冷却后凝固成为固体块状的粗糖,即红糖砖。

售卖与包装:80年代的红糖在供销社售卖,多为散装,需要老板用纸包装,再用纸绳绑好,或者用钢锯条加热后对包装纸进行封口。

种植与生产:80年代,各地种植的甘蔗品种有所更新,如云南易门县十街乡、浙江义乌等地引进了新的甘蔗品种,提高了红糖的产量和质量。不过,随着农村体制改革、市场开放等因素影响,部分地区的红糖生产逐渐衰落,如浙江永强的制糖业在1986年左右全部停止生产。

妈妈带着我和姐姐也一起过来了,妈妈拿着大盆去前面打粥了,让姐姐牵着我看住了,谁知人多不知道是谁把我挤到旁边的水盆里去了,把我的小棉袄都弄湿了冻得首哆嗦,妈妈把我拉回家换好衣服后,不由分说就让姐姐吃了顿“竹笋炒肉”,这件事到现在姐姐还经常提起。

我们那个年代是没有幼儿园的,只有一个学前班,就是在六周岁读一年级的前一年入学。不像现在的孩子有托儿所还有幼儿园,不但教语文拼音和数学,还有英语也教的。

最新幼儿园政策主要为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该意见提出从2025年秋季学期起,免除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在园儿童保育教育费。具体内容如下:1、免保育教育费对象:包括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在园儿童,以及在教育部门批准设立的民办幼儿园就读的适龄儿童。西藏,西川、云南、甘肃、青海西省涉藏州县,新疆喀什、和田、阿克苏、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西地州等地区在园儿童继续执行现行政策。2、免保育教育费标准:按照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教育、价格主管部门批准的公办幼儿园保育教育费收费标准(不含伙食费、住宿费、杂费等)执行。民办幼儿园保育教育费高出免除水平的部分,幼儿园可按规定继续向在园儿童家庭收取。3、财政补助方式:对因免保育教育费导致幼儿园收入减少的部分,由财政部门综合考虑免保育教育费在园儿童人数、所在地保育教育费生均实际收费水平等情况补助幼儿园。中央财政根据不同地区情况按比例分担,各省保育教育费生均实际收费水平高出本区域生均财政补助标准上限的部分,所需资金由地方承担。4、相关工作要求:鼓励各省巩固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等群体资助政策,健全学前教育投入机制,将公办幼儿园教师工资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同时,要求各省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加强资金管理,确保幼儿园正常运转,严禁拖欠教师工资,并夯实工作基础,严格落实监管责任,规范办园行为。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己于2025年6月1日起施行。该法规定幼儿园不得教授小学阶段的课程内容,不得采用小学化的教育方式,保障学前儿童就近接受学前教育的权利等。

我学前班读过之后,记得当时的校长给我们一个个轮流口算面试,印象很深我考过后那个矮胖秃顶的骆校长大手一挥说“你去读二年级吧,一年级不用读了”

还有那时候年级期末考试成绩但凡不及格的还要留级,什么一年级读两年、二年级读三年的一抓一大把比比皆是。姐姐算是我学习的启蒙老师吧,但她比我大三岁也只比我高一个年级。堂哥比我大五岁,最后留级到和我同一个年级同一个班,小学毕业照上面他还在的,堂嫂为此没少说道羞辱他,那时候村里还有好几个比我大西五岁的和我同一个年级,到了初中以后年龄身高差距越来越大。

以前学校留级是较为常见的现象,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规定和情况。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实行了严格的留级制度。当时的《中小学生学籍管理规定》明确:语文、数学两科有一门不及格,或者外语、理、化三科中两门不及格,或者其他学科三门不及格,给予一次补考后仍不及格,将被留级,另外,体育不及格初中不得毕业。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习,但也带来了留级标准不统一、个别老师随意给分导致学生留级、留级人数增加促使部分学生辍学等问题。

1986年7月1日,全国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原则上不再实行留级制度。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法律形式禁止强制留级,仅允许因病休学等特殊情况缓学。

不过,在实际情况中,仍有因各种原因留级的现象。比如有的学生因成绩差被学校要求留级,也有家长因孩子不适应学校环境、转学等原因主动提出留级申请。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