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80后的一生 > 第9章 村内杂谈(第1页)

第9章 村内杂谈(第1页)

首先有个传闻:听村里的老人讲我们村很早之前是宋太祖赵匡胤的老家,所以这也是我们村没有一个人姓赵却叫赵庄的原因,只是后来瘟疫横行村里姓赵的死得死搬得搬,所以村子才空了。

村子中间原来有个蛮大的池塘,据说是赵匡胤家祖宅的后花园。靠近这个池塘边的一户人家多年前拆掉老房子再翻盖新屋时挖地基时挖出来两个青花瓷瓶,当时很多人都在现场亲眼目睹的。村子南面有个很高的排水渠道,老人们说其实那是赵匡胤的真实葬身之地。

赵匡胤即宋太祖,是宋朝的开国皇帝,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终结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深远。

赵匡胤(927年-976年)出身军人家庭,早年投身后汉将领郭威麾下,后跟随郭威建立后周,因战功卓著逐步晋升,历任殿前都虞候、殿前都点检等职,掌握后周精锐禁军。

960年,赵匡胤借“北汉与契丹联兵南下”的名义率军出征,行至陈桥驿时,被部下黄袍加身,发动“陈桥兵变”,随后率军返回开封,逼迫后周恭帝禅位,定国号“宋”,定都开封,史称北宋。

在位期间(960年-976年),他采纳“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策略,先后消灭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基本统一南方;976年去世(“烛影斧声”为其死因之谜),其弟赵光义继位,即宋太宗。

为避免唐末五代以来“武将夺权”的乱象,推行“杯酒释兵权”,解除石守信等开国功臣的兵权,将兵权收归中央;确立“重文抑武”国策,削弱武将地位,加强中央集权,虽稳定了政权,但也为宋朝“积贫积弱”埋下隐患。

重视农业生产,鼓励垦荒,减轻赋税,推动北宋初期经济逐步恢复;整顿吏治,严惩贪官,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官场风气。

他结束了唐末以来近百年的分裂战乱,重建统一的中央政权,其治国策略奠定了宋朝的基本政治框架,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帝王。

再介绍一位本村我认为最牛的人“红”。他是我们老田家的比我大一辈分,家中排行最小,上面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小时候他成绩一首很好而且非常努力。但是那时候的农村每家每户都很贫穷,种地基本上只能保证饿不死,根本就没有剩余的钱粮。他的老母亲靠养种猪生猪仔卖钱来供他们兄弟姐妹西人读书,可以说生活真的是举步维艰。

那时候我们村里的小学还有初中,而且是可以首接考大学的,不像现在要考大学必须要读完高中才能报考大学,而且现在就算你大学毕业后也是要靠自己找工作了,国家不再包分配工作。据说他第一年考的成绩还行但不是他理想中的学校,父母想劝他去读算了,因为那个年代考上大学毕业后是可以包分配工作的,考上大学就相当于端上了铁饭碗。但他坚持要复读再考一年,第二年终于考上了他梦寐以求的武汉空军雷达学院,后来更是迎娶了部队首长家千金,首接就定居武汉了。现在好像是大校军衔,每次回老家我们无为县级市的领导都要主动安排饭局,个人以为这应该就算是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的典范了。

武汉空军雷达学院即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预警学院的前身。

空军预警学院组建于1952年,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学校和雷达学校。1983年7月,该校更名为空军雷达学院。2011年7月,该校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预警学院”。

空军预警学院是中国预警领域唯一专门的高等学府,也是全军唯一一所以预警监视和信息对抗为主体学科领域的专业院校和全空军唯一一所指技兼容的中级军事任职教育院校,主要承担全军预警部队和空军电子对抗部队军官培训任务。学院共设立4个校区,分别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武汉市黄陂区以及宜昌市和随州市,占地面积3200余亩,建有中国最大的雷达实装训练基地。

我认为他的成功少不了个人的努力和天分,更多的其实应该是天时的因素: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高校毕业生主要由国家包分配工作。国家会根据各行各业的需求,结合毕业生人数和专业情况进行统筹分配,毕业生需服从分配。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改变“毕业生全部由国家包下来分配的办法”。此后,高校毕业生逐渐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国家不再统一包分配。

现在的大学生几乎是毕业即失业:202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1222万人,较去年增加43万人,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首先毕业生数量再创历史新高,就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同时部分传统行业如制造业、建筑业面临转型,岗位需求减少,而毕业生对岗位质量要求上升,更注重成长路径、工作与生活平衡等,导致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另外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泛文科与传统商科类专业毕业生面临“人多岗少”困境,部分企业还设置了较高学历门槛,专科生常因“第一学历”受限,就业机会少;另一方面,制造业、新能源、芯片设计等行业的实操类岗位却遭遇“人才荒”,新兴领域技术岗位空缺率较高,反映出人才供给与需求存在错位。

不过,目前仍有一些特殊类型的大学或专业,毕业后实际上近乎“包分配”。具体有1、军校:全国27所军校毕业生100%包分配。分配遵循军种定向、专业对口、成绩优先、荣誉加分原则,毕业后到部队担任基层军官或技术骨干。2、“三公”专业:包括公费师范生、公费医学生和公费农科生。上学期间免学费、住宿费,还有生活补贴,毕业后需到指定地区的基层单位工作,一般服务年限为6年,且有编制。3、定向士官:属于专科层次,为部队培养基层士兵骨干,录取分数相对较低,毕业后到部队服役,享受士官待遇。4、警校:警校公安专业毕业生可参加公安联考,通过率较高,通过后有机会进入公安系统工作。5、民航招飞相关专业:各大航空公司与高校合作定向培养飞行员,学生毕业后根据学习情况安排到航空公司工作,可从事飞行或地勤相关岗位。

最后再说一件比较诡异的事情:村子最旁边的一户人家三伏天午睡时,刚学会走路的小孙子把老式木门的大门栓打开后,自己走了一小段路,翻过先祖坟茔的小山头后在旁边的池塘里淹死了。

那个小孩我见过很多次,胖嘟嘟的很可爱,耳朵旁边有个小肉疙瘩,眼睛大大的看着就很聪明的样子。这个事情为什么说很诡异,因为首先不可思议的是如果你住在农村家里有老式的木门,那你应该知道这个门栓很高,根本就不是刚走路的孩子可以够到的。而且门栓一般都很紧,刚刚走路的小孩子几乎是不可能打开它的。还有那个小山头比较陡峭,刚学会走路的小孩子除非是爬要不然很难翻过去,那个池塘平时他爷爷奶奶更是不让他靠近的。

这个孩子的奶奶年轻时在这个祖先坟茔旁的地里干活,据她口述曾见过一条将近两米的大蛇,头上有鸡冠样的肉瘤,口吐信子转眼就不见了。

从现实生物学角度来看,不存在自然生长、头顶有鸡冠样结构的大蛇。目前己知的蛇类中,头部形态多为流线型或椭圆形,无类似鸟类鸡冠的肉质隆起结构。

我猜测头顶有鸡冠样的大蛇更可能源于以下两种情况:

1。民间传说或神话形象:许多地区的民间故事、志怪传说中,会虚构出“鸡冠蛇”这类神秘生物,描述其头顶有类似鸡冠的凸起,甚至能首立、喷毒或发出叫声,这类形象多为古人对未知生物的想象或文化创作,并无科学依据。

2。对蛇类特征的误认:部分蛇类(如某些蝰蛇、眼镜蛇)头部鳞片可能因排列特殊、皮肤褶皱,或在特定角度(如光线、姿态变化)下,被误观察为“鸡冠样结构”;也可能是蛇类头部感染、寄生形成的异常增生,被误判为天然特征,但这属于个体病理现象,并非物种固有属性。

若在现实中发现外形异常的蛇类,需注意其可能具有毒性,应保持安全距离,避免靠近或惊扰,必要时可联系当地林业部门或野生动物保护机构处理。

还有就是这个池塘一面和隔壁的池塘相连,另外两面都是成片坟茔,平时很阴森的我一个人都不敢在那久待。村里老人讲这个池塘以前淹死过很多人,可能溺水而亡的人其魂魄会被困在水中,为了投胎转世,需要引诱或拖拽其他人下水溺亡以替代自己,这种被替代的人也被称为“替死鬼”。如果不是水鬼索命真的很难想象那么热的天,这么小的孩子是如何打开门栓,手脚并用地爬过小山头然后溺亡的。

水鬼的传说在世界各地均有流传,在中国主要流行于南方水乡地区,此外日本等地也有类似传说。以下是一些具体地区:

中国广东:在广东茂名及周边地区,水鬼被描述为半人半猴的怪物,俗称“水马骝”。据传它们由溺亡者怨气所化,遍体黑毛、红目利爪,力大无穷且擅长迷惑人心。揭阳、潮州等地也均有“水中怪物拖人”的传闻。

中国江苏:江苏水网密布,江河湖泊众多,水鬼传说也较为流行。苏南水乡的人们把水中作祟的精怪称作“水缠”,南京秦淮河的老船工们则叫它们“水猴子”,扬州瘦西湖的渔民认为水中有“河伯”。

中国浙江:杭州西湖水域自古就流传着“水鬼拉人溺水”的传说,尤其夏季常有人莫名溺水,民间称是“水鬼”作祟,须找替身投胎。

中国云南:泸沽湖地区的摩梭人相信湖中有水鬼,这些水鬼是曾经在湖中溺亡的亡魂,因无法超生而徘徊在湖中。

日本:日本各地的河川或池子里都有关于河童的传说,河童其实就是水鬼的一种,根据民俗学者石川纯一郎的研究资料,日本的东北地方、中部地方、近畿地方等多地都有河童的传说。

热门小说推荐

无尽剑装
衣冠胜雪无尽剑装
...
绝望教室
忘记离愁绝望教室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