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冰原上空,铅灰色的云层翻滚,暴风雪裹挟着冰粒呼啸而过,能见度不足50米。
一架经过极地伪装的C-17运输机在云层下方超低空飞行,机身涂装与冰雪融为一体,避开了“南极光”科研站的雷达监测。
机舱内,“破冰突击队”的30名队员整齐列队,每个人都穿着重达20公斤的防寒作战服,头盔上的夜视仪和战术灯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距离目标区域还有10公里!准备跳伞!”
队长马库斯(美军特种部队退役少校)的声音通过通讯器传遍机舱。
队员们快速检查装备:自动步枪、雪地匕首、破片手雷、便携式氧气罐,还有专门应对低温环境的电池保暖套。
在零下40℃的南极,任何电子设备暴露在外超过5分钟就会失灵。
林凡在指挥中心通过卫星实时画面监控着突击队的动向。
屏幕上,暴风雪的白色噪点不断干扰画面,但仍能看到运输机的模糊轮廓。
“马库斯,注意避开科研站西侧的自动化巡逻区,那里有热能感应地雷,跳伞落点调整为东侧3公里处的冰谷!”
他对着通讯器大喊,声音带着一丝紧张。
这是阻止“终焉”计划的最后机会,绝不能出错。
“收到!落点己调整!”
马库斯回应,随后对队员们下令。
“全体注意!跳伞后迅速集结,10分钟内完成雪地伪装,按照预定路线向科研站渗透!”
运输机舱门缓缓打开,刺骨的寒风瞬间灌入,队员们依次跃出机舱,白色的降落伞在暴风雪中展开,快速向冰原坠落。
落地瞬间,队员们立刻收起降落伞,用雪铲将其掩埋,随后穿上白色伪装披风,趴在雪地里,几乎与冰原融为一体。
10分钟后,突击队在冰谷内集结完毕。
马库斯掏出战术平板,调出科研站的三维模型。
“A队负责清除外围守卫,重点摧毁自动化巡逻机器人和雷达站;B队跟随我,从科研站东侧的通风管道潜入,首扑艾萨克?陈的房间;C队在外部接应,准备随时撤离!行动开始!”
A队的5名队员携带消音狙击步枪和电磁脉冲手雷,向科研站外围移动。
他们趴在雪地里,耐心等待巡逻机器人靠近。
这种机器人高1。5米,配备红外扫描仪和机枪,是科研站的主要防御力量。
当第一个机器人进入射程时,狙击手扣动扳机,消音子弹精准命中机器人的传感器,机器人瞬间停滞。
队员们立刻冲上去,在机器人身上贴上电磁脉冲手雷。
“嘀”的一声后,手雷爆炸,机器人彻底瘫痪。
用同样的方法,A队在20分钟内清除了外围的6个巡逻机器人和2个雷达站,为B队开辟了安全通道。
马库斯带领B队来到科研站东侧的通风管道入口,管道口被一块金属板封住,上面有电子锁。
队员们掏出便携式解码器,连接电子锁。
“滴!密码破解成功!”
金属板缓缓打开,露出黑漆漆的通风管道。
B队队员依次进入管道,管道内狭窄而冰冷,队员们只能匍匐前进。
他们打开头盔上的夜视仪,小心翼翼地避开管道内的风扇和传感器,朝着艾萨克?陈的房间方向移动。
30分钟后,他们抵达房间上方的通风口,通过格栅向下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