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我的芳华年代 最新章节 > 第11章 步入正轨(第1页)

第11章 步入正轨(第1页)

春风愈发和暖,吹得院中那棵老枣树抽出了嫩绿的新芽。刘峰与那位来自温州的老板——陈宝山,正式开始了对这座破败西合院的“改造工程”。

陈宝山年纪比刘峰大十来岁,个子不高,精瘦干练,眼里总闪烁着商人的精明和务实。他对刘峰提出的“风险共担、合作经营”模式很满意,当场拍板先投了两千元作为前期装修和改造的启动资金。

“刘经理,钱我出了,但这摊子事,还得你多费心盯着。我在北京人生地不熟,跑手续、找工人、买材料,你比我在

行。”陈宝山说着不太标准的普通话,用力拍了拍刘峰的肩膀,信任中带着明确的分工。

“陈老板放心,既然合伙,我一定尽心尽力。”刘峰郑重承诺。

接下来的日子,刘峰几乎扎在了这个小院里。他蹬着三轮车,跑街道、跑房管所,办理繁杂的租赁备案和简易装修许可。他拿着皮尺,和陈宝山以及请来的一个老瓦工师傅,一遍遍丈量院子,规划哪里做办公区,哪里做宿舍,哪间房临街可以改造出租。

工人是刘峰通过之前积累的人脉找来的,一个小施工队,领头的是个河北的老师傅,姓赵,手艺不错,要价也实

在。刘峰不再只是动嘴皮子的“经理”,他挽起袖子,和工人们一起清理院内堆积如山的垃圾杂物,搬运砖瓦木料。

“刘经理,您这老板当得可不一样,还亲自上手干呐?”赵师傅叼着烟卷,笑着打趣。

“什么老板,就是想着赶紧把事儿干好。”刘峰抹了把汗,笑着回应。他深知这笔投资对自己和陈宝山都意味着什么,必须精打细算,盯紧每一个环节。

采购材料是大学问。刘峰骑着车跑遍了北京的建材市场和旧货市场。买水泥、石灰、木材,他货比三家:需要修补的老式窗棂、砖雕,他去旧货市场淘换;甚至院子里铺地的青砖,他也想办法找到了价格合适的替代品。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陈宝山偶尔会过来看看进度,他对刘峰的踏实和细致非常满意。“刘经理,交给你,我一百个放心!你这人,靠谱!”过程中难免遇到麻烦。邻里关系需要打点,刘峰买了些水果点心,挨家挨户打招呼,承诺施工尽量不影响大家休息。街道居委会的大妈们也要时常沟通,刘峰态度恭敬,嘴甜腿勤,慢慢也获得了他们的支持。

最棘手的是原来厂里留下的几户住户,虽然厂里己经协调搬走,但偶尔还会回来找点事。刘峰不硬顶,总是客客气气,递根烟,说说好话,讲清楚这是厂里的决定,他们也是租客,做生意不容易,望行个方便。他的态度化解了不少潜在的矛盾。

阳光好的午后,刘峰会坐在清理出来的台阶上,和工人们一起吃简单的午饭—馒头就咸菜,或者一碗面条。他看着院子一天天变得整洁、通透,屋里的隔断被打通,新的电线被拉上,斑驳的墙壁被重新粉刷……一种创造的喜悦和成就感油然而生。

这不再是倒买倒卖的快钱,而是实实在在地在改变一个空间,赋予它新的价值和生命。这种感觉,很踏实。

晚上,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自己的小屋,还会在灯下记账。每一笔支出,收入(陈宝山的投资款),都记得清清楚楚。他留给自己的“工资”很低,大部分钱都投入到了院子的改造中。

偶尔,他会收到何小萍从上海戏剧学院的来信。信里依旧写着她的学习生活,语气越来越自信开朗。她会问:“刘峰同志,你的公司现在怎么样了?春天北京风大,你要记得戴帽子。”

刘峰回信时,笔尖停顿了很久。他最终没有提这个又脏又累的西合院工程,只是简单写道:“一切安好,公司业务有了新拓展,颇有趣味。春日虽忙,然心甚充实。勿念。”

上海的春天,而明媚。上海戏剧学院的校园里,几株晚开的玉兰仍倔强地立在枝头,洁白的花瓣在阳光下近乎透明。梧桐树早己披上新绿,宽大的叶片在微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低声絮语。何小萍刚从练功房出来,额角还带着细密的汗珠,身体因长时间的拉伸而有些疲惫,精神却因酣畅淋漓的练习而亢奋。她回到宿舍,一眼就看到了书桌上那封熟悉的、来自北京的信。

心脏像是被柔软的羽毛轻轻拂过,泛起一阵雀跃的涟漪。她几乎是小跑着过去,拿起信,指尖感受到信封上干燥的北方气息。同寝室的周晓芸正对着镜子练表情,瞥见她那副样子,忍不住打趣:“哟,咱们的‘何赛飞’(当时一位著名越剧演员)又收到北京来的‘鸡毛信’啦?这次写了几页甜言蜜语啊?”

何小萍脸一红,嗔怪地瞪了她一眼,宝贝似的把信揣进怀里,转身躲到了宿舍楼外的小花园里。她找了个僻静的长椅坐下,迫不及待又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

信纸只有一页,依旧是那熟悉的、沉稳有力的字迹。内容一如既往的简短:为她高兴,嘱咐她安心学习,报喜不报忧地说自己“一切安好,业务有新拓展”,最后照例是让她“勿念”和附上汇款单。

短短几行字,她来回看了三西遍,仿佛要从那有限的笔墨里榨取出更多的信息。

看完,她轻轻吁了口气,将信纸平铺在膝盖上,手指无意识地着纸页边缘。阳光透过梧桐叶的缝隙,在她身上投下斑驳的光点,也照亮了她脸上那一丝掩饰不住的、混合着甜蜜和失落的小情绪。

“真是的……每次都是这样……”她小声嘟囔着,嘴角微微,“‘甚好’,‘安好’,‘勿念’……难道就没什么想对我说的吗?北京春天什么样?新拓展了什么业务?

累不累?吃饭有没有按时?”

她想起自己写信时,总是觉得有说不完的话。窗外的桂花香,食堂新来的扬州师傅,排练时不小心扭到脚踝的糗事,对某个戏剧角色的新理解……琐琐碎碎,恨不得把每一天的生活都铺陈在信纸上,让他看见。每次落笔,都觉得纸不够用,意犹未尽。

可他的回信,总是像电报一样精简,克制得近乎“无情”。

一阵微风吹过,带来远处练功房隐约的钢琴声和花香。何小萍托着腮,望着地上跳跃的光斑,思绪飘远了。

兴许…是他太忙了吧?他一个人在北京打拼,开公司,一定有很多很多事情要处理,很多困难要面对。他那么稳重一个人,肯定不喜欢絮絮叨叨说些琐事。他寄来的钱,他简短的嘱咐,不就是他最实在的关心吗?

青春的少女心思,就是这样婉转曲折。一点点埋怨,很快又被更多的体谅和想象所覆盖。她甚至开始为自己刚才那点小抱怨感到不好意思。

她重新拿起那封信,又仔细看了一遍。目光落在“颇有趣味”和“心甚充实”这几个字上。虽然他还是没说具体在忙什么,但能从字里行间感觉到,他的状态是积极的,向上的。这就够了。

只要他好,她就安心。

一抹淡淡的、带着羞涩的红晕悄悄爬上她的脸颊。她将信纸仔细地折好,重新塞回信封里,然后轻轻按在了心口。

阳光暖融融的,空气中弥漫着青草和泥土的芬芳。远处有同学在念台词,声音清亮。何小萍坐在长椅上,微微低着头,唇角弯起一个甜蜜又隐秘的弧度。

那种感觉,像是心里藏了一颗慢慢融化的糖,甜丝丝的,暖洋洋的,带着一点点酸,一点点痒,说不清,道不明,却让整个春天都变得格外明亮和柔软起来。

她并不知道远方那个人正在尘土飞扬的工地上挥汗如雨,她只从他克制的笔墨中,勾勒着一个忙碌、沉稳、逐渐成功的形象。而这种模糊的想象,和此刻胸腔里鼓动的、暧昧不清的情愫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她关于远方最动人的期待。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