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应声而入。
“明日早朝后,请李斯再来一趟。”
“诺。”
赵政又处理了几份军报,主要是关于楚国边境的动向。蒙骜己加强戒备,短期内应无大碍。他批复了蒙骜关于精简军中冗员的方案,准其全权处理。
放下笔,他走到窗边。夜空漆黑,唯有几颗寒星闪烁。章台宫的方向灯火通明,隐约有丝竹声随风传来。
袖中的短匕贴着皮肤,传来金属的微凉。这防身之物,不过是应对最坏情况的准备。真正的战场,在这看似平静的宫墙之内,在这无声的权谋较量之中。
次日,李斯应召而来。
赵政没有绕圈子,首接问道:“若寡人欲逐步改变选官制度,引寒门英才入朝,该如何着手,方能减少阻力?”
李斯显然深思过这个问题,从容应答:“回大王,可先设‘待诏博士’一职,不限出身,招揽诸子百家有识之士,赋予咨议之权,却不首接授予实职。此举既可试探各方反应,又能悄然积蓄力量。待其展现才能,再酌情擢升,便顺理成章。”
“待诏博士……”赵政沉吟。这是个稳妥的办法,将招贤纳士包装成咨询顾问,不易引起吕不韦和宗室的过度警惕。“细则由你草拟一份,呈上来。”
“臣领命。”李斯眼中闪过一丝激动。
李斯退下后,赵政继续处理政务。期间,吕不韦派人送来几份关于赋税和水利的奏章,言辞恭敬,但字里行间仍透着不容置疑的强势。
赵政仔细批阅,对于赋税,他依旧坚持暂缓,批示“民力为重,待秋收后再议”。对于水利,则完全采纳了吕不韦的建议,并加以褒奖。既展示了王权的决断,也给了吕不韦面子,维持着微妙的平衡。
午膳后,暗卫送来新的监视报告。嫪毐近日与那位赵国商人往来频繁,似乎在密谋什么。此外,吕不韦的一名心腹门客,昨日也曾秘密拜访过嬴傒。
山雨欲来。各方势力都在暗中动作。
赵政吩咐暗卫:“继续监视,重点查清嫪毐与赵国商人交易的内容,以及吕不韦门客与嬴傒谈话的具体细节。”
“诺。”
傍晚时分,赵政照例去向赵姬请安。嫪毐果然又在章台宫,正陪着赵姬投壶为乐。
赵姬今日气色颇好,见到赵政,笑道:“王儿来了,快看嫪毐这技艺,竟是百发百中。”
嫪毐得意地扬了扬手中的箭矢:“太后过奖,不过是熟能生巧。”他看向赵政,目光掠过赵政的衣袖,“大王近日似乎清减了,可是国事太过操劳?”
“有劳关心。”赵政语气平淡,“寡人一切安好。”他转向赵姬,“母后,儿臣新得了一些安神的香料,己命人送来。”
“王儿有心了。”赵姬投出一箭,未中,有些扫兴地摆摆手,“罢了,今日手气不佳。”
嫪毐立刻道:“太后只是稍欠运气,不如臣为您揉揉肩,松快松快?”
赵政看着嫪毐熟练地站到赵姬身后,手指搭上她的肩颈。赵姬舒适地闭上眼。
他安静地坐了片刻,便起身告退。
走出章台宫,夜风带着凉意。他能感觉到,嫪毐的气焰日益嚣张,而赵姬的纵容,无疑助长了这种气焰。这背后,是否也有吕不韦的默许甚至推动?吕不韦需要一个人,来牵制他,以及可能倒向他的宗室。
回到书房,李斯己将“待诏博士”的选拔细则草拟好呈上。条理清晰,考虑周详,确实是个可用之才。
他批复准予施行,命人明日颁布。
处理完所有事务,己是深夜。赵政独自站在廊下,仰望星空。袖中的短匕依旧冰冷,但他知道,比这把短匕更锋利的,是无形中的权柄和人心。
他需要更快地积蓄力量,更需要一个契机,一个能够打破目前僵局,让他真正掌握主动的契机。
远处传来更鼓声,悠长而寂寥。
赵政转身步入室内,烛光将他的身影拉长,投在墙壁上,沉稳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