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先將与庞德公、法正等人初步擬定的《格物院章程》与《毕业生銓选试用条例》广为张贴宣讲,明確毕业待遇与前途,尤其强调“与孝廉茂才並行”的地位,以及初期“享俸禄”的实在好处。
隨后又让少英营中出身寒微、如今已崭露头角的青年军官、吏员回家乡现身说法,讲述在世子魔下凭能力晋升的经歷。
並且宣布格物院学子不仅免学费,还由王府供给食宿、四季衣物、基本笔墨纸砚,甚至对成绩优异者发放“助学赏钱”,儘可能减少寒门家庭的负担,
最后,则派出以庞德公弟子、少英营成员为核心的“採风使”,分赴四州,特別是偏远地区,
主动寻访聪颖好学的寒门少年,核实后可直接带来裹阳。
终於,在多方努力下,第一批三百余名年龄在八岁至十四岁不等的少年,带著家人的期盼与自身的迷茫,从四面八方匯聚到了囊阳。
他们衣衫楼,面有菜色,但眼神中大多闪烁著对改变命运的渴望。
学子到了,並非直接入学。
刘禪与庞德公设置了严格的入学考核,並非考经学文章,而是分为三部分:
品行观察:通过小组活动、日常相处,由专人观察其性情、品德、协作能力。有偷奸耍滑、性情暴戾者,一概不收。
智力测试:包含基础逻辑、记忆力、观察力、简单计算能力的测试,用以判断其悟性。
兴趣与动手能力探查:设置一些简单的工具、材料、算筹、农作物样本等,观察少年们自发对何物感兴趣,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经过这番筛选,约有两百八十人合格,得以註册入学。而此时,学宫尚未完工,只能暂且安置在少英营的营地中。
为了让这些学生儘快开始学习,
在样式雷的全力督造下,峴山下的格物院总堂亦“囊阳格物大学堂”以惊人的速度拔地而起。
样式雷果然大才,他巧妙利用地形,建筑群错落有致,採光极佳。
讲堂、斋舍、饭堂、藏书楼、工匠实习场、农事试验田(一应俱全。
材料选用坚固耐用的青砖灰瓦,不见奢华,却处处透著实干与严谨。
排水系统隱蔽而高效,防火设施也做了周密安排。
整个学宫气象恢宏而质朴,隱隱透著一股与传统书院不同的气息一一这里不是为了吟风弄月、
清谈玄理,而是为了钻研实学、锻造干才。
刘备与诸葛亮等人巡视过一次,对工程进度与质量讚不绝口。
刘备更感嘆:“阿斗识人之明,用人之胆,確有过人之处。此匠人,有大才!”
地方有了,人有了,教材也有了,这下总能开始教学了吧?
可惜,还是不行。
学宫初成,学子已至,教材大纲初定,一切似乎步入正轨。
然而,刘禪很快就体会到了何为“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三百多张嘴,每日消耗的粮食、菜蔬、肉食(就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更別提还有教习们的俸禄、日常用具的採买、校舍的维护、以及预留的“助学赏钱”。
贾似道虽精於算计,也只能在有限的预算內腾挪,很快便愁容满面地来找刘禪。
“世子,府库拨付的首批钱粮,照这个速度,最多再支撑两月。”
贾似道將帐册摊开,指著上面的数字,
“这还未计算后续添置教具、实验物料、以及庞公正在延请的更多经学教习的聘金。若不能开源,只怕。
刘禪看著帐册,眉头紧锁,
他深知父亲刘备的难处,北伐军费才是无底洞,不可能再额外拨付太多给格物院。
白与雪盐之利虽巨,但摊子铺得太大,各处都在伸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