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月英更是主动请缨:
“此事关乎性命,妾身义不容辞。问卷设计,可交由妾身。
或可增设一栏,请老兵们描述他们认为『若当时有何种器具或药物,或许能救下更多同袍”,
此或能激发新的思路。”
“大善!”刘禪大喜,黄月英总能想到他没想到的细节。
就在刘禪与黄、雷二人商討问卷细节时,张仲景应召来到了襄阳。
这位老人鬚髮皆白,但精神翼,目光清澈而平和。
他对於刘禪兴办格物院、推广教育之事早有耳闻,心中颇有好感。
听闻世子有关於“万千將士性命”之事相商,便毫不犹豫地来了。
刘禪在学宫特意准备的一间静室內接待了张仲景,没有丝毫寒暄,
直接开门见山,將自己的忧虑、寻找华佗的打算、以及正在进行伤情数据统计的事情和盘托出。
张仲景静静地听著,面色逐渐变得凝重。他一生致力於医学,深知战场伤亡之惨烈,也更明白现有医疗水平对於战创伤的无力。
许多优秀的士卒並非直接战死,而是死於之后的伤口恶化、感染和高热。
良久,张仲景长嘆一声:
“殿下仁心,悲悯將土,老朽感佩。
战场外伤,確非老朽所长,华元化之技,或能补此天大之憾。
若真能寻得他,乃將士之福,苍生之幸。”
他顿了顿,继续道:“然,殿下欲做数据统计,此乃老成谋国之道,更是医家正道!
医者,需知其常,更需明其变。不知以往之得失,何以谋將来之改进?
殿下所言“问卷,虽闻所未闻,然细思极妙!
老朽不才,愿助殿下完成此事。於伤情分类、医理探究、药效评估等方面,或可提供些许浅见刘禪闻言,心中一块大石落地,起身郑重行礼:
“得先生相助,此事必成!阿斗代未来万千將士,谢过先生!”
张仲景连忙扶起刘禪:
“殿下折煞老朽了。救死扶伤,乃医者本分。
若能以此『格物”之法,究明伤情,改进医术,活人无数,老朽平生之志,得矣!”
在张仲景的加盟和指导下,黄月英设计的“伤情统计问卷”变得更加专业和具有针对性。
很快,一队队手持问卷的少英营成员和学宫吏员,开始深入军营、伤兵营旧址、甚至退伍老兵聚集的村落,进行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战伤医疗调研。
与此同时,寻找华佗的行动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刘禪每日都在焦急地等待著两方面的消息。
刘禪寻访华佗的命令以最高优先级下达至丁奉手中。
丁奉深知此事关乎重大,丝毫不敢怠慢,立刻从少英营中精选了十名机敏可靠、身手矫健且熟悉江淮一带风土人情的队员,亲自带队,换上商旅服饰,携带充足金帛,连夜乘快马出裹阳,向东疾驰而去。
他们的第一站,自然是华佗的家乡,沛国譙郡然而,抵达譙都后,情况却不容乐观,
经过多方小心翼翼的打探,他们得知华佗確实曾回乡居住,但因其医术高超,名气太大,时常被各方权贵徵召,行踪不定。
更重要的是,他们隱约听到一些风声,似乎魏王曹操近来头风病发作频繁,对华佗的“神技”尤为倚重,已数次派人前来“请”过华佗。
“將军,情况不妙。据本地百姓暗地里说,魏王的人態度强硬,几乎形同押解。华先生似乎並不情愿,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