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女皇陛下下一句怎么接 > 第一百零六章 天后 妙当真是妙不可言(第1页)

第一百零六章 天后 妙当真是妙不可言(第1页)

万古长青塔,第六层??

一张方形条案后,仍是那位老者在打着瞌睡,不过相比上次,手边儿放了一本蓝色封皮的书,封皮上古拙字迹赫然??《周易》。

老者忽心有所感,睁开耷拉的眼皮,看向两人,语气讶。。。

牛车吱呀作响,碾过秦岭山道上的碎石与枯叶。晨雾未散,林间鸟鸣清越,露珠从松针滑落,滴在沈羡肩头的粗布衣上。他闭目养神,耳中却未曾放过一丝风声、水声、人语声。这十年来,他早已学会用耳朵丈量世界??听脚步轻重知人心虚实,听溪流缓急晓地脉走向,听孩童诵读辨民智开蒙。

铃铛又颤了一下。

这一次,不是风动,也不是车震,而是某种来自远方的共鸣。沈羡缓缓睁开眼,指尖轻轻抚过铜铃表面那圈细密铭文:“心之所向,魂自归来。”这是当年明心书院初建时,薛芷画亲手为他铸的赠礼。那时她还未失明,笑着对他说:“先生教人求真,我便替您留住声音。”

他将铃握入掌心,低声道:“有人在念《辨伪录》。”

不是朗读,不是背诵,而是一种近乎祈祷的默念。音节断续,带着颤抖,却字字清晰,穿透千山万水,直抵他的识海。那是极深的信念之力,唯有真心信之、切身行之者,才能激起唤魂铃的回应。

沈羡掀开车帘,望向东南方向。那里云气翻涌,似有雷光隐现。

“去庐陵。”他轻声吩咐赶车的老农。

老农回头一笑:“先生认得路?可那地方偏得很,前年发了山洪,县志都冲没了。”

“路不在地上,在人心。”沈羡合上帘幕,“只要还有人记得‘为何’二字,就一定能找到。”

三日后,牛车抵达庐陵边界。此处原是江南富庶之地,如今却田荒屋塌,炊烟寥寥。沿途所见,皆是面黄肌瘦的流民,拖儿带女往北逃难。几个孩子蜷缩在破庙檐下,手中捧着半页烧焦的纸片,低声念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不对!沈先生说??‘天地无心,唯人有义’!”

沈羡下车走近,蹲在他们面前,问:“谁教你们这些的?”

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抬起头,眼睛亮得惊人:“是我爹。他在牢里抄的《醒世帖》,临死前托人带出来。他还说,若有一天遇见白发拄杖的老先生,一定要告诉他:‘李家村没一个人跪过邪神。’”

沈羡沉默良久,从包袱中取出仅剩的一册完整《辨伪录》,递给她:“你叫什么名字?”

“阿萤。”

“好名字。”他点头,“萤火虽微,足以照夜。从今天起,你便是这村里的先生了。”

小女孩接过书,双手发抖,却挺直脊背,郑重跪下磕了一个头。其余孩子也跟着跪下。没有言语,只有风吹残瓦的声音,和远处隐约传来的钟鸣。

当晚,沈羡借宿于一座废弃私塾。屋梁倾斜,案几腐朽,但墙上仍残留着朱笔写的《大学》首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字迹斑驳,却被某人用炭线重新描过,一笔一划,工整如初。

他坐在尘土覆盖的讲台前,取出随身携带的砚台与毛笔,就着月光研墨,提笔补全了最后一句:“……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忽然,门外传来脚步声。

不是一人,而是数十人,脚步轻而齐整,像是训练有素的队伍。紧接着,门被推开,一群身穿青灰短打的年轻人鱼贯而入,每人手中都提着一盏灯笼,灯纸上写着两个大字:“察理”。

为首者是个二十出头的青年,眉目清峻,见到沈羡立即单膝跪地:“学生柳元昭,奉察人司密令巡行江南,查得庐陵知县勾结‘净天教’,借灾情散布谶言,称‘女皇逆天,当降瘟疫’,已蛊惑七乡百姓焚书杀儒,逼童女跳井祈福。我们本欲暗中取证,但今晨发现他们要在明日午时举行‘清心祭’,活埋百名识字妇孺,以绝‘妄言之源’。”

沈羡静静听着,手指轻敲桌面,节奏如讲课时的板拍。

“你们有多少人?”

“三十六人,皆受过影司基础训练,会格斗、懂药理、能破机关。”

“武器呢?”

“短刃、绳索、火折子,另有两具诸葛连弩。”

沈羡点点头,忽然问道:“你们可曾读过《孟子》?”

青年一怔:“读过。”

“哪一句最记得住?”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很好。”沈羡站起身,走到墙边,用炭条在空白处写下三个字:**争时间**。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